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影評」標籤的文章

《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人性與魔性的戰爭

圖片
這是一部娛樂性質很高的電影,劇情結合了神話、歷史、奇幻與血腥的元素,時而正邪對立大打出手的當下顯露內在衝突本性,時而弱小生命遭怪物摧殘身首異處之餘腦漿四溢令人作噁,使得觀看的過程五味雜陳。   影片中有幾段畫面在大螢幕上欣賞非常過癮,例如地獄怪客與三個巨人的那場大戰、魔物從地底竄出屠殺城市裡的人們,並不時地搭配搖滾樂曲,構成相當氣勢磅礡的聲光效果。   正邪二元對立的老主題在這部電影中可說是再次發揮到極致,主人翁地獄怪客內心的衝突矛盾反映在他的血統上,他身上同時人類與惡魔的血。即便地獄怪客曾經有過關於人類與魔鬼野獸共生的夢想,後來也沒再提起過,只專注於遠離內心來自惡魔遺傳給他的邪惡本性誘惑,汲取血液中惡魔的力量,但不受無上力量的迷惑,第一次拒絕拔出亞瑟的石中劍,第二次就算拔了劍也沒有就此失了理性,與血后結盟滅亡人類,最終因為聽見父親鬼魂的肺腑之言,決定正視自己身為人類的那部分,殺了血后。   不過,這部帶入正邪對立的影片不斷暗示著,人性中必然藏有至惡至邪如地獄惡魔般的部分,加上人們經常太脆弱、太自私、心性不夠堅定,誰都不知道心中的惡魔何時會覺醒,召喚來地獄的魔鬼,冷酷無情沒有一絲憐憫之心,隨意殺死其他脆弱無助的生命。   放下石中劍後的地獄怪客,拒絕了成為天下之主稱霸世界的誘惑,仍陷落在一場又一場無止盡的戰爭中,以維護正義、守護人民為口號,彷彿也演出了他內心的對立與分裂。   也許,找尋最真實的自己,不是在屈服命運的安排與做個好人之間做選擇,而是在命運的絕望無奈中看見自主的力量,在決定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之前允許自己不勇敢、不堅定,也還是一個美好的存在。  

《屍降》生與死不過是形式的轉換

圖片
電影資訊 國別:泰國 片長:101分 上映日期:2019/03/29 泰語片名《สิงสู่》   這部恐怖片的驚嚇指數差不多有8、9分,喘息放鬆的時間很短暫,整場影片都在緊繃的狀態中度過。   電影以還魂轉生為主題,一個名為靈魂永生教的宗教團體,在山上的教壇進行一場還魂儀式。這場儀式由教主(大家稱呼她為夫人)領頭,但卻不知怎地在過程中出了差錯,召喚來了森林裡的孤魂野鬼,這三隻厲鬼分別是父母與小孩,企圖殺死宅子裡人們侵占他們的身體。      根據影片中的信仰,他們相信人死後靈魂若是怨恨的執念太深,無法投胎輪迴,將在人間遊蕩,伺機而動,控制心靈脆弱的人們。有一段夫人與德哥的對話談到心靈脆弱,指的是恐懼不安的情緒,唯有戰勝自己的恐懼,才有辦法對抗惡靈的入侵。而參與還魂儀式的每個人,各自隱藏著不願面對的恐懼─夫人有失去兒子的恐懼、芙蘭有遭受遺棄與背叛的恐懼、小柔有孤單與無依無靠的恐懼、德哥有無法保護愛人以及無法滿足母親期待的恐懼、小諾有秘密被接發的恐懼、小柔的姑姑有照顧不好小柔的恐懼。偏偏齊聚一堂的人們關係匪淺,糾葛至深,使得這些內心裏頭的恐懼,更顯強烈,一受到刺激便難以壓抑,讓惡靈有機可乘,逐一附身到每個人身上。   不過,夫人也說到,靈魂活在生者對他們的記憶當中,喜怒哀樂、一呼一吸,都有他們的存在。這使得死亡看起來不過是一種形式的轉換,大家看得見德哥,是因為無論是夫人的愛、小諾的妒,還是芙蘭的愛恨夾雜,都是一種執著。生者對死者由依戀、不捨而生的執著,與惡靈對生的執著,事實上是很類似的。   靈魂只有在人們記得他們的時候,才會存在,那麼惡靈是因為誰記得,所以存在呢?如果不是這些參與還魂儀式的人們,心存憤怒與恐懼,又怎麼會召喚來這麼多對死亡不甘心的惡靈呢?執著的意念加上強烈的情緒,凝聚成巨大的磁場,不但真的喚回了死去的德哥,也喚來了充滿怨恨與痛苦的靈體。   影片的最後,夫人、德哥、芙蘭,三個人手牽手光著腳走出屋外,看起來似乎三個人都死了,他們面對了各自內心的恐懼之後,總算願意接受生與死只是形式的差別,無論如何,靈魂永生─如同他們教義所傳遞的要旨─即便肉體腐壞,靈魂也將帶著這一生的所有經驗與學習,繼續靈魂的旅行。   賽斯在《心靈的本質》提到:「生面即表現,生命由它自身...

《一級玩家》現實世界的遊戲規則

圖片
---電影資訊--- 一級玩家 Ready Player One 上映日期:2018-03-29 片長:02時20分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 演員:奧利薇亞庫克(Olivia Cooke) 、 班曼德森(Ben Mendelsohn) 、 T.J.米勒(T.J. Miller) 、賽門佩吉(Simon Pegg) 、 馬克勞倫斯(Marc Lawrence) 、 泰謝里丹(Tye Sheridan) ---心得--- 在綠洲裡面,除了不能真的將食物吃下肚之外,感官的經歷與現實世界中的感受是一樣真實的。 這個虛擬世界幾乎完全複製了現實世界的生存法則,人們同樣都拚個你死我活,只為了讓自己的名字印上排行榜、為了培養出一個擁有十八般武藝的身分。 原本,玩遊戲是為了放鬆與休閒,有些人則為了逃避現實的壓力。但是綠洲裡的人們卻漸漸地將虛擬遊戲當成了賺錢與出名的工具。非但沒有透過遊戲而紓壓,反而製造出更多的壓力、痛苦,負債累累甚至丟了性命。 男主角最後說「只有現實世界才是真實的」,提醒人們不該只經營虛擬身分, 也要在現實世界中努力。直接點出這部電影的主旨:虛擬遊戲世界雖然好玩,但你真正能夠擁有的只有現實世界的人事物。 不過,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 男主角其實是因為在遊戲中破了魔王級的關卡,所以才改善了他的生活,不但交到許多好友,也找到了真愛。 那是不是代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沒有我們想的那麼不一樣?我們用同一套看待人生與世界的方式來玩遊戲,那麼這個遊戲世界將不可避免的一樣充斥著各種壓迫與災難。 當男主角在「冒險」遊戲中拿到水晶鑰匙時,他體會到「遊戲不是為了破關,而是體驗過程」。所以,我們不該帶著現實生活的規律去玩遊戲,而是該反過來用玩遊戲的態度來體驗現實人生,不要那麼在乎最後能夠累積什麼樣的名聲財富,勇於體驗、冒險,並想像各種可能性。 因為,人生的遊戲規則、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本來就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唯有在了解遊戲規則的掌控權除了自己再無他人,我們才能無論玩遊戲還是工作,都能感到自在與充滿活力。

《酷寒殺手》天寒地凍仍勇往直前

圖片
這部電影與其說是一部替兒子復仇的動作片,更像是讓人們輕鬆看著壞人全部消失的喜劇片。一方面透過搞笑而歡樂的氣氛消彌人們對於毒販、暴力事件的恐懼;另一方面,平凡的主角不費太大的力氣,便解決一個又一個涉及殺害兒子的毒販,滿足了人們對於毫無經驗的小角色也能完成壯舉的期待。 從場景的部分來看主角為何能夠如此順利完成復仇大計,有兩幕經常重複出現,一幕是主角開著鏟雪車,無論白天、夜晚,總是不畏風雪地在雪地中開出一條道路,積雪之深,兩旁的雪壁竟比車還高。另一幕是車子在馬路上筆直向前衝刺,一刻不停。這兩幕場景似乎象徵著主角勇往直行的心情,如同他在影片開頭曾說他的工作是:「我選擇了一條路,堅持走下去。」在為兒子報仇這件事情上也是一樣的,主角沒有任何遲疑,不放過任何一個參與此事的人。 電影演到最後,幾乎所有壞人都死光了,電影放過了天真無邪的孩子、具有基本維持社會秩序功能的警察、兒子遭白人毒梟殘害的印地安老人、以及殺死一個又一個毒販的主角。其中,印地安人與孩子給人們一種與世無爭的印象,印地安人在大自然中樂天知命地活著,而孩子則在遊戲世界中做著美夢。這兩者的角色比較像是為了保有在整個互相殺害的事件裡頭,人們心中僅存的單純與美好。 電影的最後一幕是主角與印地人駛著鏟雪車,而先前搭滑翔傘的印地安人則撞死在他們車前,看似是個搞笑的畫面,然而在這無盡的茫茫白雪中,兩個失去兒子的父親,依舊是悲傷的,而這份無邊的沉痛並不會隨著那些毒販一同消失。

《捍衛生死線》超越意識的界線,延續生命的終線

圖片
英文片名: Replicas; 上映年份: 2019 年 導演:傑佛瑞·奈克曼諾夫執導;主演:基努·李維、艾莉絲·伊芙、湯瑪士·米德迪奇   這部電影描述基努李維飾演的威廉在研究人類意識的轉換,目標是成功轉移往生者的意識到機器人身上,以延續生命。在家庭出遊時遭遇車禍,妻小死亡,威廉立刻決定使用工作上的技術與器材將家人帶回來,但是,雖然有機會讓心愛的家人復活,卻因為器材不夠而面臨必須捨棄其中一位家人的痛苦抉擇。 電影的氣氛經營上,很難得看一部科幻動作片不會太過緊張,這部電影有個搞笑的角色,時不時地與基努李維開個小玩笑緩和氣氛。然而,儘管笑點不少,隨著充滿科技感的配樂,劇情的發展上還是能夠導引出許多令人驚奇與觸動人心的橋段。   一開始,複製出來的妻子沒有任何意識,因為威廉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功複製人類的意識,只有動物的意識能成功轉換。在這裡,意識的轉換在動物身上能夠實驗成功,說明了一項滿重要的事實─動物天生便全然信任自己的身體,明白自己的存在與身體是合而為一的,怎樣都不可能失去身體、脫離身體而活,所以也就不會因為換個機器身體,就感覺到自己不完整或是生命的存在受到破壞。但是人類就不一樣了,人有複雜的思考、對自己的身體有所認知並加以詮釋, 345 號實驗機器人在激活之後激動地詢問:「我是誰?」因為當失去了復生前對身體原有的概念,自我完整的概念也受到衝擊,「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然而,就在威廉在碰觸妻子莫娜的手,莫娜的腦部出現反應後,威廉終於領悟到─原來人類的意識無法複製的原因就在於身體。這也帶出了另一項關鍵的概念:身體擁有自己的意識與記憶,身體為我們保留了那些我們的表層意識早已遺忘的事件與情感。   威廉在復生演算法上的修改,使得用他本人複製出來的機器人,更像機器人,而與真正的威廉有所區分,複製的威廉機器人繼承了威廉的智慧與能力,卻認知到自己是個獨特的存在。 最後,複製人工程帶回了本該死去的人,生死有命不再絕對,老化的肉體可以換新,過世的愛人能夠回到身邊。在威廉挑戰死亡的不可逆性的實驗中,人們產生一種充滿希望的想像,想像死亡也許不是必然的,想像意識能夠超越對現有身體的認知,向著更健康且充滿愛的可能性延伸,即便只透過想像,卻真的對眼前的枯燥的生命、對自己患有病痛的身體產生神奇的影響,也不無可能呢!

《嬰魂不散》─恐懼的大洞

圖片
片名:嬰魂不散 上映:2019.2 語言:英文 導演:李克寧 演員: 席娜凱絲蕾、詹姆士昆馬奇 這是一部在親子關係上象徵意義很強烈的驚悚片。畫面與配樂皆相當詭譎、恐怖,劇情則偏向簡單,主要的劇情是女主角莎拉帶著兒子搬到森林附近,在森林看見一個巨大且緩緩下沉的洞,從此鬼魅假扮成兒子,待在莎拉身邊。 恐怖片經常能夠直指人們心中強烈的恐懼,莎拉擔心兒子吃得太少、無法適應新環境、在學校交不到朋友,更擔心兒子會怨恨自己讓他失去爸爸。莎拉這些內心的恐懼,巨大得如同森林裡緩緩陷落的大洞,猙獰而邪惡。 雖然,兒子真的如莎拉所期待的,一夜之間變得聽話可愛、擁有極好的食慾,也交到許多新朋友。但是,發瘋的鄰居太太卻告訴她:「那不是你的孩子。」似乎在提醒她:「期待孩子表現得不是他自己,那就不是你的孩子了。」 經過千驚萬險的蒐證與對質,莎拉總算透過鏡子發現眼前的孩子是鬼魅假扮,並且明白到自己終究得走向林中的巨洞,救回她的兒子。這也在說,當一個母親願意走向內心巨大的恐懼─包含了對孩子不聽話的恐懼、離自己遠去的恐懼、無法融入社會的恐懼以及活不下去的恐懼時,她才有機會再次見到她真正的孩子,也就是莎拉接納了孩子真實的樣貌,即使他不吃東西、對她生氣。 莎拉在這層層的恐懼中徹底放鬆,緩緩陷進泥沼,帶著對兒子的強烈信任,在壓迫而狹小的通道中匍匐前進,最終找到自己的兒子。 這部片不僅讓我們看到誠實對待自己的擔心與期待有多重要,更多的是,如果能帶著看見真相的勇氣,任憑恐懼的大洞吞噬自己,對孩子的愛與信任才能真的傳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