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自我探索」標籤的文章

找回對身體健康的信心

圖片
前天,一隻大蟑螂,在我書櫃上方爬行,幾次張開翅膀試圖起飛。我嚇得叫著跑出房間,又氣又怕,覺得自己的私人空間受到入侵,不再安全。 心情比較平復之後,我發現自己會如此生氣,是無法忍受自己的恐懼,「都長這麼大了,還會怕一隻蟑螂?」 而這份恐懼又是來自哪裡? 原來,是對大環境有著許多無能為力的信念,諸如:「環境隱藏著許多看不見的危險」、「蟑螂螞蟻會傳染病菌」、「人類的身體無法抵抗外來的病菌」…等。 蟑螂本身就只是在角落躲躲藏藏地移動著,我一過去牠就鑽進夾縫,實際上並沒有對我做任何攻擊。 我是被自己有關昆蟲病菌對人體危害的想像嚇壞了。 畢竟,現代的科學醫學教育我們,身體是脆弱的、隨時有可能受傷的。就像目前我們都必須施打疫苗,來抵禦 COVID-19 的襲擊。 這麼一想,我們似乎是先學會恐懼環境,學會不信任身體天生的抵抗力,接著再依靠打針吃藥來增加健康的感覺? 但是,我們身體其實比我們想得更有智慧,從自主地心跳、呼吸、消化、移動,到傷口癒合、感冒痊癒、細胞重生,都不是我們用大腦在控制的,而是來自身體自然的運作機制。 所以,我試著反過來思考,多感覺一點身體各方面的自主能力,像是細胞再生的能力、器官自我修復的能力、血小板凝血的能力、白血球吞噬細菌的能力等等。 並且一再地告訴自己:「身體具有天生的自我療癒能力,身體生來就是健康的,環境是安全的,我的存在是受到保護的。」 當我再次面對有蟑螂的房間時,因為了解了自己憤怒與恐懼的來源,那隻蟑螂給我的感覺就沒再那麼具有威脅性了。 當然,我們目前因為對醫學的依賴與信任,所以還是得看醫生、打疫苗,但我們一定要逐漸找回對身體本身的信心,才能活得踏實、活得有力量。

聆聽你的心─同理心的心靈動力工作坊(台北12/10,12/17,12/24,12/31,1/7)

圖片
聆聽你的心─同理心的心靈動力工作坊(台北12/10,12/17,12/24,12/31,1/7) ◎ 我們將帶領學員從心理學上的同理心,走向全方位的身心靈整合視角,更靈活的運用同理心。 ◎ 真正的同理心,屬於潛意識的心靈層次,可以幫助我們探索生命經驗中更大的畫面。 ◎ 透過認識同理心所具備的能量內涵,我們不僅能夠學會擴展自我的意識,並進而重新創造生命的實相。 【課程內涵】 1. 本課程將帶領認識集新時代思維於大成的賽斯思想。在賽斯巨著中,同理心是相較於外在感官的所謂第一種「內在感官」,可以幫助我們發揮對萬物感同身受以及直覺感應的能力,譬如千里眼或心電感應能力,比心理學上的同理心具有更深奧的涵義。 2. 真正的同理心永遠要從同理自己開始。唯有學會同理自己,才能確實同理他人。 3. 跟隨同理心的深層動力,走一趟創造性的心靈療癒之旅,穿越物質世界主流價值的迷思,活出更大的自己。 【參加對象】 願意敞開心胸面對內在陰影的人 【帶領者】 宋文玉 老師 ◇ 一個堅持走在真實面對自我,始終與靈魂大我連結的靈性存在 ◇ 兼具心理專業輔導與深度心靈療癒工作者 ◇ 身心靈成長講師、板橋社大身心課程講師、學校老師家長及學生成長團體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訓練 ◇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二十餘年 ◇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 義務張老師 ◇ 專長: 靈性諮商、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深度心理治療、催眠治療、夢境療癒、歐林開啟光體、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禪舞、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 富於直覺感知能力的心理治療工作者 ◇ 現任新北市諮商心理師、身心靈成長講師、板橋社大身心成長講師 ◇ 各級學校心理諮商與團體治療帶領人 ◇ 接受賽斯思想身心靈整合取向諮商督導3年以上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高階訓練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畢業 ◇ 專長:家庭動力、情緒覺察、信念探索、生涯發展、兒童遊戲諮商、解夢諮商、 澄心法陪談、臼井靈氣療法一階、脈輪能量舞蹈 ◇ 長年致力於心理諮商、新時代思想...

大海的冥想─自尊低落的療癒

圖片
透過冥想來療癒心裡面某個感覺自尊低落、不值得被愛的部分時,眼前出現一幅深海的畫面。 那塊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陰影,是顆滿身坑洞的石頭,縮在海底深處,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大海中,有隻美麗而優雅的鯨魚,我從海底仰望他每個優遊自得的轉身與跳躍,充滿欣賞與驚嘆。 就在我靜靜感受鯨魚一次次翻騰出海面,再帶著信任重重跌回海中的勇敢時,這份全然專注的同理,使得我的意識不再只聚焦在海底那塊沉重的石頭上,我看見深海裡還有其他形狀的岩石、水草,以及各種海中生物,繽紛多彩,意識一點一點的擴大,慢慢擴大成整座大海。 海水的脈動流淌過那晦暗而悲傷的無價值感,也輕撫過大海裡的所有生命。眼前,出現白天遇到的人們,有朋友的溫暖笑容、店員親切的眼神、路人輕快的身影,體會到人與人之間自然而然相互關心與靠近的天性。 心境擴大了,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更加全面而深刻了。 原來,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的聲音,是為了提醒我們,生命的存在本來就包含了許許多多的不完美,而這些不完美,恰好組成了我們不斷變化、日日更新又生生滅滅的存在,一如海洋那般富饒多產,容納各種可能,期待每一剎那間,任何生命的新生。

努力就該有成果?

圖片
計算 CP 值是社會上很重視的事情,就像我們在選擇投資標的一樣,一定會先看市場分析,評估收益,才會決定要不要將錢投下去。這是線性時間,也就是所謂的生產性時間造成的結果,人們根據付出的時間、精神、力氣、金錢,以及最後得出的成果,來賦予這過程價值與意義。 這造成了一種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努力就該有成果」、「付出一定要有回報」,但為什麼我們常常一方面這麼堅信,一方面又得不到該有的成果與回報呢? 因為有另外的信念在作祟,例如金錢方面的信念就會像是:「錢是萬惡淵藪」、「我不值得富有」、「愛錢是庸俗的」。 當這兩股信念都很強的時候,我們就被卡住了,有一種做法是試著改變其中一邊的信念,找一個完全相反的信念來感受一下。 告訴自己:「努力也不需要有成果、付出了也不一定要有回報。」會產生什麼樣的感覺呢?同時想一想當初付出與努力的動機是什麼?如果可以不用那麼斤斤計較目前的結果,將線性時間放到一邊,在腦海中望著那個努力付出的自己,你會怎麼形容這個自己呢? 通常,當我們能夠允許自己努力了也不一定要看見成果的時候,我們會更能自由嘗試各種事情,享受到努力的過程中所帶來的滋養與自由自在的快樂。而這是因為信念被鬆動的關係,接下來我們會比較有力量與遊戲心再去探究其他相關聯的信念(稱為附屬信念或信念叢)。

離別,是因為深藏眷戀

圖片
懂你、欣賞你、了解你的人,無法用你期待的方式珍惜你;一心一意愛你的人,偏偏走不進你的心裡。 好像總要在一次又一次失落絕望的心碎與復原中,慢慢拼湊、找尋自己真正想要的愛情樣貌。 當看見對方眼裡閃耀著另一個人給的光芒,感受到對方散發著另一個人給的幸福,明白自己努力、渴望許久的位子,已經有人穩穩地坐上去了,卻還流連忘返,誤以為自己做得到不當情人當朋友也可以。 在低頭默默離開的那一刻,才發現對方閃閃發亮的喜悅餘光,灑落在自己身上時,竟是千千萬萬細微尖銳的鐵片,密密麻麻的刺滿全身的肌膚。 依依不捨的寄望,在一來一往間,只會堆疊成滿山的怨懟與傷害;釐清了彼此對關係期待的落差,就該讓自己徹底放下、退場,這才是對雙方最好的照顧。 終於明白,喜歡一個人卻願意當他的朋友,並不是真的甘於朋友的關係,而是因為你始終在等待,等待他心裡面那個只專屬於你的最獨特、最重要的位置。而一旦你知道那個位置已有了人,你沒有任何待下去的動力與意義了。 停止眷戀對方傳遞的在乎、欣賞、親密與重視,煎熬的心總算得以回歸溫暖的處所,不受打擾的疼惜自己了。 破碎冰凍的心總算又溫暖起來,原來我們只是少了一個將自己的心帶回家的動作而已。 將心帶回家,好好的疼愛、照顧一番,生命才能夠再度流轉,才有再次去愛的能量。

解讀思想與情緒的糾葛關係─還原生命意義工作坊(北部6/12,6/26,7/3,7/10)

圖片
~~探究思想與情緒的緊密關係,活出生命本有的意義與價值~~ 【課程重點】 ➤你知道思想與情緒的關係嗎? ➤面對生活中種種的無可奈何,該如何找回內在力量? ➤事件影響我們,但真正決定情緒的是我們解釋事件的方式。   ➤面對生命,我們永遠擁有無限可能性的選擇! 【帶領者】 宋文玉 心靈輔導師 ‧ 心理輔導與諮商經驗30年 ‧ 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講師、板橋社大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培訓結業 ‧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退休 ‧ 義務張老師 ‧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 專長為身心靈療癒團體帶領、靈性療癒、親子關係與溝通、生涯輔導 ‧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催眠治療、歐林開啟光體、大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舞蹈、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臺灣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性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訓練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畢業 ‧ 心理諮商與團體帶領經驗10年 ‧ 現任新北市諮商心理師、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講師、板橋社大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高階 ‧ 接受賽斯身心靈整合取向諮商督導3年 ‧ 專業諮商領域為家庭關係、情緒覺察、信念探索、生涯發展、兒童遊戲諮商、解夢諮商 ‧ 澄心法陪談、臼井靈氣療法一階、脈輪能量舞蹈 ‧ 長年致力於心理諮商、新時代思想與賽斯資料之整合與實務運用 ‧ 部落格 https://evenmoon.blogspot.com/ 【費用】 1. 早鳥價:6月1日前完成繳費全期4堂1500元 2. 全期四堂優惠價:  6月2日後繳費全期4堂2500元 3. 單堂體驗價: 報名3堂以內單堂700元,若最後上滿4堂,則只需繳滿全期優惠價2500元 4. 全期原價: 3600元,單堂900元 【時間】 第一堂:2019年6月12日 (三) 19:00~21:00 第二堂:2019年6月26日 (三) 19:00~21:00 第三堂:2019年7月3日 (三) 19:00~21:00 第四堂:2019年7月10日 (三) 19:00~21:00 【地點】 ...

(已開課,可報名單堂)啟動生命飛船─航向情緒覺知的四堂工作坊(北部)2019/4/16-5/7

圖片
新時代思想賽斯書提到: 身體常常表現出許多肢體語言,全都是一種創造性與人溝通的方法─皺一下沒是一個自然的溝通方法,意思是:「你把我惹火了。」「我生氣了。」 如果你想皺眉頭時,卻告訴自己要面露微笑,你就是在干擾自己自然的表達,而拒絕了和對方的一個適當溝通,告訴對方你真正的感覺。 當你藉著切斷自己的自然反應刻意顯出你的靈性時,就變得不再是一個喜悅滿足的自然生物,離了解真正的靈性還很遠。  --摘自《個人實相的本質》 邀你一同放下防衛機轉,為自己的情緒做主,拿回人生主導權  4/16, 4/23, 4/30, 5/7(二) 7:00p.m. ~ 9:00p.m.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x 宋文玉 心靈輔導師  在這四次的工作坊裡你將學到… ➤慣性反應怎麼形成?是外在的人事物引發我們的反應嗎?我們熟悉其中反覆出現的情緒嗎?我們是否認為自己是情緒的受害者?裡面有多少情緒?我們都在想什麼? ➤溝通時,易在外在事務上爭執,因為每個人很多隱誨不明的心情沒有表達。情緒都是隨著林林總總的念頭而來,沒辦法表達情緒,往往是由於不習慣覺察。  ➤我們是否一味的在觀念裡運作,而忽略了創造力。例如:你可能經常聽見這樣的話:「你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性一點。」一般人都怎麼看?這裡面有哪些想法?哪些有好處?有沒有阻礙?  ➤當我們經常覺得,是種種外在的人事物令我們不勝其煩時,我們是否感覺很無奈,很沮喪,漸漸耗盡能量?覺察是重要的內在歷程,先看見,再面對、經驗和體會,接著接納和允許,最後轉化與改變。  帶領者 宋文玉 心靈輔導師 >心理輔導與諮商經驗30年 >板橋社大講師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培訓結業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退休 >義務張老師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專長為身心靈療癒團體帶領、靈性療癒、親子關係與溝通、生涯輔導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催眠治療、歐林開啟光體、大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舞蹈、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臺灣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性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訓練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臺...

賽斯教育基金會身體療癒拿回力量工作坊 上課心得

圖片
這三天上了賽斯基金會賴志榮與徐星喬老師的身體療癒─拿回力量工作坊。 上完課的充實感,如同一夜之間,滿山的花朵齊放,既靜謐又歡鬧。 靜謐的是對情緒想法清透的觀照;歡鬧的是課堂上一一完成的學習目標:複習心理學、學習身體療癒 (somatic experiencing) 技術、照顧自己上課的感受、同理大家內在歷程的流動。 彷彿站在透光的橋上,凝望岸上不知何時種下的種子,在夜裡悄然長成了一整片密林。 這三天的課映照了我這 12 年來,從心理學、新時代、賽斯的學習與整合。 健康的界線,不是將我與你的問題劃分清楚,個人負責個人的問題;而是看見我們在眼前的問題上共同擁有的信念是什麼,以及我們透過這樣的衝突,真正渴望的是怎樣的連結與互動。 創傷的修復,不是在當下重新創造快樂的經驗來讓自己脫離壞的感受;而是對過往事件形成全新的想法,來改變當時的感受,進而領悟到─每個事件都還有其他無數的可能性。 假設我們因為不喜歡某個經驗而創造另一個經驗,那都是我們的意識,在此時此刻,從無數的可能性中做出了選擇。至於我們的外在感官不願面對、而因此推開的其他經驗,事實上默默支持與豐富了我們的生命。 每一個意念,都是一陣風,吹起一幅幅心靈的畫面, 那些畫面悄然的從無邊無際的天地間浮現出來,為這世界增添了一頁又一頁的色彩。

為何總是心想事不成? ─心理師帶你探索"想法"背後弔詭的真相

圖片
每天,你在工作與關係中打拼,總想著有一天自己的努力與付出能夠得到回報,可是卻不知怎地,一年又一年的過去了,越來越感覺到現實的殘酷,生存的困難與不容易。慢慢的,你忘記了當初充滿熱忱的自己,日復一日與生活搏鬥,你漸漸對眼前的一切感到困惑、不滿… 你開始問自己… 「我”只是”想要安穩的工作、和平的人際關係,為什麼那麼難?」 「為什麼我”總是”得不到我想要的?」 「為什麼事情的發生總是跟我”預期”的不一樣?」 -- 只是,你不知道的是… 思想具有磁性,每當我們向外發出一個想法,我們都在吸引符合這個想法的人、事、物,來到我們面前。 然而,思想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每個念頭的背後,往往跟隨著其他我們平常注意不到的更深的想法,也就是那些我們信以為真,並且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稱為信念,而我們的信念造就了我們每天遭遇到的事情、經驗到的狀況。 -- 本課程帶你從最基本的對事情的心情感受與想法著手,教你掌握「信念創造實相」的概念,體驗到為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原來是一件既輕鬆又充滿力量的事情。 【課程進行方式】 每次課程先進行遊戲或活動,透過自由創作、肢體活動、放鬆冥想等輕鬆有趣的多元活動,感受內心深埋已久的玩心與熱情。接著,心理師會帶大家從活動中覺察自己的心情與想法,學習靠近自己的情緒與念頭,辨識限制自己的信念,掌握思想影響心情的原理,最終能找回原本真誠自在、充滿動力的自己。 【參加對象】 渴望活出內在生命力的人。 喜歡自我探索的人。 希望找回生命熱情的人。 【時間】 4/19,4/26,5/3,5/10 週五14:00~16:00 【帶領者】 宋文玉 老師 >心理輔導與諮商經驗30年 >板橋社大講師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培訓結業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退休 >義務張老師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專長為身心靈療癒團體帶領、靈性療癒、親子關係與溝通、生涯輔導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催眠治療、歐林開啟光體、大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舞蹈、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臺灣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性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訓練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

一通外婆的電話,看見心理學沒說到的事:為何越努力付出,越覺得無力?

圖片
一早接到外婆的電話,抱怨我買給她的堅果不是她喜歡吃的那種,我立刻感覺自己的用心受到否定,試圖解釋這次買的是國產的綜合堅果,而非她常吃的進口果乾。 放下電話後,我察覺到自己受到否定便想辯解的慣性反應,知道是自己不夠自我肯定才將情緒發洩在外婆身上;外婆只是在表達自己的好惡,我卻認為她在責備我沒努力符合她的需求。 心理學教人們要覺察情緒、劃清界線,把屬於自己的感受認回來,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才能聽懂對方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然而,心理學沒說到的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感覺到自己的付出受到否定?為什麼劃清了界線,有時卻顯得冷漠?為什麼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之後,卻覺得委屈? 是不是還有另外一些對於「付出」、「孝順」的價值觀,導引我們的行為與感受? 與付出有關的價值觀諸如「付出不應求回報」、「不邀功才是美德」、「努力永不嫌多」;與孝順有關的想法則如「孝順是天經地義」、「滿足長輩的期待是理所當然」。 當我們把自己的付出看得如此微不足道,又認為孝順實屬應當,那我們還有辦法聽到父母長輩們的稱讚嗎?即便他們肯定的說「你做得很好」,你反而會懷疑自己是否真有他們說的那麼好,回頭檢視哪裡做得不夠好、哪裡還可以繼續努力。帶著那些價值觀,我們努力、我們付出,究竟是讓自己感覺更有力量、感覺自己能夠帶給身邊的人們快樂;還是讓自己感到無力、感到身邊的人都看不到自己的付出? 所以,心理學只告訴我們得在關係中照顧好自己的感受、不讓自我否定的想法影響情緒、進而破壞關係。其實,我們可以拿回更多的力量,看見自己對於某些價值觀有多麼執著、不願放手才是重點。我們既然知道那些是價值觀、是我們選擇相信的一些觀念,那麼我們就有選擇能讓自己感覺有力量的價值觀的自由。 想法瞬息萬變,就在我們發現到自己的行為與感受,是多麼受到這些價值觀的影響時,我們就改變了。於是,當我們願意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裡面─就算是短短幾分鐘的交談─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想法,我們便能逐漸發現是自己信以為真的那些想法帶來了自我否定的感受,從而製造出眼前的衝突。 事情會怎麼發生?我們會如何感受?都由自己來決定!

人生中跨不過去的門檻─如何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圖片
近來的夢境有一個重複的場景,有關一個學期即將結束,而隔天或下一節課就是期末考,我似乎必須準備好結束目前的準備工作。 在夢中,我再次花了大部分的時間詳細檢視與紀錄自己某一段生命經驗以及衝突信念的整合。 夜裡,我清楚感受到一道門檻出現在我面前,我卻遲遲無法跨越,想要一次又一次的複習、整理這段時間所學習到的東西。我隱約感覺到,要真正跨過這道門檻,必須再次回顧與紀錄自己前一階段的學習。這是我的慣性,也是一種學習上的認真。 上一次生命課題的學習,是從 1 月底上了三天榮星老師的身體療癒課程 ,到之後幾天裡與治療師的對話,最後結束在重新肯定自己在心理學與賽斯觀點的統合上。 接下來的過年,屬於另一階段的課程,與許多親戚家人相處、重新見面和認識,完成了某些內在的和解,以充滿愛與感恩的方式與親戚對話、為家人付出。陪伴、照顧、與許久不見的家人重新連結,這部分我感覺相當溫馨與感恩,有些懊惱沒有早點重新連絡,不過,也因為這份惋惜,讓我再次照顧了自己渴望獲得家人的理解與支持的需求。 學習階段的回顧,目的是歡慶學習的成果、享受信念整合後的平靜、沉浸在充實與喜悅的滿足中。然而,「應該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有哪裡不足,一刻都不能鬆懈」的信念,依舊相當堅固,所以即便看見了那道門檻,知道自己輕輕舉起腳就能跨過去,開啟新的生命章節,但腳還是懸在半空中踏不下去。 於是,這幾天的夢提醒我,生命本來就是在每一個當下重新理解以及重塑過去的經驗,每一次的回頭看顧,都形成一次新的經驗,為自己設下許多階段、層級、考核標準,只是因為想要更加徹底的體驗眼前的困難,從中對自己信念的運作擁有更深刻的同理。 我彷彿可以看到我為自己畫了一個圈圈,圈圈裡面是一些問題:「怎樣的行動才稱得上夠努力?」、「價值完成的意義是什麼?」、「工作如何帶來價值完成?」、「一個賽斯取向的心理師究竟該如何呈現自己的專業?」好像如果我悟不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就不該輕易行動,否則就是個不負責任的人。 拉開一段距離,就在我看見我把自己與這些問題圈在一起之後,我發現這些問題永遠也不會有標準答案,這打破了我拼命想要趕上某些「完美」標準的努力。我會問自己這些問題,一定包含了一個「認為自己已經夠努力」的自己、一個「站在價值完成中體會其意義」的自己、一個「將心理諮商與賽斯心法結合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