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賽斯」標籤的文章

找回對身體健康的信心

圖片
前天,一隻大蟑螂,在我書櫃上方爬行,幾次張開翅膀試圖起飛。我嚇得叫著跑出房間,又氣又怕,覺得自己的私人空間受到入侵,不再安全。 心情比較平復之後,我發現自己會如此生氣,是無法忍受自己的恐懼,「都長這麼大了,還會怕一隻蟑螂?」 而這份恐懼又是來自哪裡? 原來,是對大環境有著許多無能為力的信念,諸如:「環境隱藏著許多看不見的危險」、「蟑螂螞蟻會傳染病菌」、「人類的身體無法抵抗外來的病菌」…等。 蟑螂本身就只是在角落躲躲藏藏地移動著,我一過去牠就鑽進夾縫,實際上並沒有對我做任何攻擊。 我是被自己有關昆蟲病菌對人體危害的想像嚇壞了。 畢竟,現代的科學醫學教育我們,身體是脆弱的、隨時有可能受傷的。就像目前我們都必須施打疫苗,來抵禦 COVID-19 的襲擊。 這麼一想,我們似乎是先學會恐懼環境,學會不信任身體天生的抵抗力,接著再依靠打針吃藥來增加健康的感覺? 但是,我們身體其實比我們想得更有智慧,從自主地心跳、呼吸、消化、移動,到傷口癒合、感冒痊癒、細胞重生,都不是我們用大腦在控制的,而是來自身體自然的運作機制。 所以,我試著反過來思考,多感覺一點身體各方面的自主能力,像是細胞再生的能力、器官自我修復的能力、血小板凝血的能力、白血球吞噬細菌的能力等等。 並且一再地告訴自己:「身體具有天生的自我療癒能力,身體生來就是健康的,環境是安全的,我的存在是受到保護的。」 當我再次面對有蟑螂的房間時,因為了解了自己憤怒與恐懼的來源,那隻蟑螂給我的感覺就沒再那麼具有威脅性了。 當然,我們目前因為對醫學的依賴與信任,所以還是得看醫生、打疫苗,但我們一定要逐漸找回對身體本身的信心,才能活得踏實、活得有力量。

每個細胞都相信明天會更好

圖片
所有生物一出生就明白眼前的環境是最適合自己生存的,獨一無二,且一同合作。 這樣的信念被印在每個染色體、每個原子上,提供了與生俱來的信心,滲入每個活的生物、每隻蝸牛和你頭上的每絲頭髮裡。 做個小練習來感受對生命與環境的信任: 將科學頭腦的理性反轉過來,認為所有理性的假設都是錯誤的。 例如:要努力上進、追求效率。反過來,放鬆下來,偷懶怠惰,不再追求進度與產值。

《新少林寺》佛度有緣人,是因人皆有佛性,開悟便是了解真正的自己

圖片
  片名:新少林寺   導演 : 陳木勝 主演 : 劉德華、謝霆鋒、成龍、范冰冰、吳京 主題曲 : 〈悟〉主唱 : 劉德華 上映 :2011 年     這部由劉德華主演的動作片,以民初時期外族入侵、軍閥割據為背景,講述一位大軍閥在失去權勢地位與親人之後,遁入空門修行,最終度己度人的故事。   當中有許多血腥的畫面,但因為有少林寺與佛法貫穿其中,使得整部電影在呈現戰鬥場面時,並不如其他動作片那樣令人產生太多的反感。 反而能夠不斷從主角與那些僧人的身上感受到無盡的溫暖。     特別感人的一幕是幾個小和尚帶著食物,不畏射向腳下的槍彈,溫柔地問那些士兵有沒有家、是否想家,而感動了那幾個士兵。   在佛法上的開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或許是主角的遭遇與他的性格,讓他能夠在短時間產生極大的改變。 一夜之間幾乎失去所有他原先賴以生存、視為自身價值的事物,被敵人逼至死路,抱著女兒墜入萬丈深豁,這份到達極點的痛苦,迫使他不得不面對赤裸裸的人生。                       原本的侯傑,是因為害怕失去,所以成日想著如何扳倒他人,那時他的世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殘酷世界,認定的敵人不死,「他睡不著覺」。 這殘酷的世界,後來真如他所相信的那般,奪走他一手打下的基業。 方丈對他說 : 「先懂得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才懂得面對。」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什麼是恆常不變的,肉體會死去、財富會用盡、親人會離去。     一切的執著,是來自對自身價值汲汲營營地求證再求證,可當沒有任何著力點支撐自己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時,竟發現剩下來的,卻是簡單而純粹的存在。 在少林寺修行的這段時間,侯傑慢慢安下了自身的心,重新信任人性,與同修一同練功、關心與救濟災民。     在這部電影中,「佛度有緣人」說的似乎不只與佛有緣分就有機會修行佛法,而是人人皆有佛性;只要願意將注意離從物質世界的追求轉往內心去探究、去感受、去了解、去溫柔對待自己,即便像曹蠻那樣視性命如草芥、唯利是圖的人,...

夢中意識

  睡眠,有許多階段,從清醒到睡著,實際上經過了好幾個我們意識無法察覺的層次。 意識,在我們睡著時,悄悄逃離了自我嚴密的看管,開始了他的旅程,以超越光速的姿態,穿梭於不同的時空。 這趟旅行,背負學習的重責大任,同時帶著全然的信任,信任自身是受到照顧與疼愛的,如同回到嬰兒時期,那對世界、對他人、對環境純粹的信任狀態。 這座殿堂裡頭,有說法者、有生者、有死者,各自學習與交流關於人生的種種課題。 在這兒獲得的重大領悟與學習,點點滴滴,滲透進意識的不同層面,緩慢而輕柔,逐漸織入「淺夢」當中,這時的夢境,還未成形到能夠被自我意識完整的捕捉,比起後來快速動眼期時的夢境,是帶有更豐富素材的夢境。 最後,來到快速動眼期,早先與存有溝通交流所得到的領悟與物質世界的內容相互交織,編出一幕幕神奇動人的夢境畫面,成為我們平常所記憶的夢的內容。 於是,深深淺淺的夢境,實際上並不全然是我們所以為的那樣天馬行空,既不是如精神分析所認為的那樣壓抑與恐怖,也不如其他科學所解釋的那樣沒有根據。 夢,是詩人作家靈感的來源,是發明家科學家頓悟的關鍵,是每個人人生的指導。無論醒來時記不記得自己的夢,夢都對我們物質生活產生影響與改變。 參考書籍:賽斯書-靈魂永生Ch.17  

聆聽你的心─同理心的心靈動力工作坊(台北12/10,12/17,12/24,12/31,1/7)

圖片
聆聽你的心─同理心的心靈動力工作坊(台北12/10,12/17,12/24,12/31,1/7) ◎ 我們將帶領學員從心理學上的同理心,走向全方位的身心靈整合視角,更靈活的運用同理心。 ◎ 真正的同理心,屬於潛意識的心靈層次,可以幫助我們探索生命經驗中更大的畫面。 ◎ 透過認識同理心所具備的能量內涵,我們不僅能夠學會擴展自我的意識,並進而重新創造生命的實相。 【課程內涵】 1. 本課程將帶領認識集新時代思維於大成的賽斯思想。在賽斯巨著中,同理心是相較於外在感官的所謂第一種「內在感官」,可以幫助我們發揮對萬物感同身受以及直覺感應的能力,譬如千里眼或心電感應能力,比心理學上的同理心具有更深奧的涵義。 2. 真正的同理心永遠要從同理自己開始。唯有學會同理自己,才能確實同理他人。 3. 跟隨同理心的深層動力,走一趟創造性的心靈療癒之旅,穿越物質世界主流價值的迷思,活出更大的自己。 【參加對象】 願意敞開心胸面對內在陰影的人 【帶領者】 宋文玉 老師 ◇ 一個堅持走在真實面對自我,始終與靈魂大我連結的靈性存在 ◇ 兼具心理專業輔導與深度心靈療癒工作者 ◇ 身心靈成長講師、板橋社大身心課程講師、學校老師家長及學生成長團體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訓練 ◇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二十餘年 ◇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 義務張老師 ◇ 專長: 靈性諮商、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深度心理治療、催眠治療、夢境療癒、歐林開啟光體、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禪舞、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 富於直覺感知能力的心理治療工作者 ◇ 現任新北市諮商心理師、身心靈成長講師、板橋社大身心成長講師 ◇ 各級學校心理諮商與團體治療帶領人 ◇ 接受賽斯思想身心靈整合取向諮商督導3年以上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高階訓練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畢業 ◇ 專長:家庭動力、情緒覺察、信念探索、生涯發展、兒童遊戲諮商、解夢諮商、 澄心法陪談、臼井靈氣療法一階、脈輪能量舞蹈 ◇ 長年致力於心理諮商、新時代思想...

當個案的經驗引起助人者的情緒─助人者的自我照顧與個案的權益是否會產生衝突?

圖片
在我和宋老師帶領的〈解讀思想與情緒的糾葛關係─還原生命意義工作坊〉中,有位學員談起他在諮商個案的過程,已經初層次地同理了個案的心情,卻無法談得更深入,回去之後感覺到自己似乎沒有幫助到個案。 助人者無法碰觸到個案更深層次的情緒,大多數的時候是因為個案傾訴的事情碰觸到助人者類似的經驗,而助人者當下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跑出來了,心裡開始感覺不舒服,或是想與個案想保持距離。 這個時候,助人者最好不要太快為自己貼上一個「投射認同」或「反移情」的標籤,就將自己的感受放在一旁存而不論,判斷是自身的未竟事務影響了諮商關係,干擾了同理個案的能力。 我們習慣將自己與個案的情緒劃分清楚,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專業。畢竟一直以來我們從心理學上學來的,都是將自己與個案當成獨立、單獨的兩個個體,對個案的任何情緒、感情、批判,都被當成是會傷害諮商關係的潛在危險,便以許多諮商倫理的觀點來保持諮商中的界線。 再來,一旦助人者察覺到自己可能想要照顧到自身感受的時候,就會立刻冒出一組關於人不能自私的普遍社會價值信念來批判想照顧自己的企圖,諸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能忽視他人的需求、只顧自己是可惡的等等。這組信念造成人們經常過度檢視自己是否是個自私自利的人,特別是身為以照顧、幫助、服務、協助、療癒、治療他人為工作目的的助人者,哪可能允許自己有任何偏離「以個案利益為優先」的念頭出現呢? 然而,個案表達他的失落、難過,而我們感同身受,回想起一些過去的類似經驗,其實是一個從照顧自己走到真正與對方同在的大好機會。 首先,承認自己有個想法是:「我從來沒有好好照顧自己這部份的感受,我其實也好想陪伴自己這部份。」只是這樣的想法往往難以覺察,因為很快就被「我現在正在諮商耶,我怎麼能只顧自己,不顧個案的感受?」「個案如此信任我,將他內心最深最隱晦的痛苦與秘密袒露在我面前,我怎麼能不好好幫助他?」等想法壓過去了。 所以,想要照顧自己與認為應該照顧個案,這兩個想法產生衝突,接著帶著助人者的身分感批判自己,於是諮商就卡住了,既無法照顧到自己,也無法同理個案。 我們需要回到「人類擁有共通的情緒經驗」這個觀點上,來面對同理個案卻卡住的問題,也許每個人故事不同、引發情緒的想法與信念組成也不盡相同,但我們往自己內在走得越深、看得越廣的時候,對別人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助人者能...

愛的心靈完形

人們要不是感到這麼孤單,又怎麼會這麼想要跟人產生連結?   通常,擁有科學頭腦的人,科學家或是理工科的教授,從不認為自己會感情用事,無法像那些偏向感性的人,在情感來的時候,便自然而然的接受,自然而然的表達。堅持所謂理性的這類人,往往在與人建立連結時,執著於「不可感情用事」的信念,導致不斷自我檢視和自我批判,經常想要確認對方是否關心自己、夠愛自己。   什麼時候,一個人可以自在的表達情感、表達愛? 就是當一個人專注於內在「愛的心靈完形」的時候。   當一個人的內心有一個愛的中心,愛的感受與心象,那麼有一天,這個愛的心象投射到外面,有個喜愛的對象時,他也不會感到焦慮。這是因為他知道內在的心象一直都在那兒,只要他一再回到內心確認那個心象專屬於他自己,由他來決定,是他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藉由外在的某個人來鞏固,那麼他就可以愛得很自由。   這個愛的中心,代表了我們自己這個人。在一個心理的完形中,清楚明白自己的心靈是一個完整的樣貌。我們所渴望的、需求的,全涵蓋在這裡面,只要往內多看一眼,多感覺一下,多肯定這個部分,一再地確認這個部分,那麼即使有一天我們把這個心象投射到某個對象的身上時,也不會因為那個對象是不是關心他、在乎他,他也可以始終信任這份愛的品質,因為他知道要不要信任這份愛、如何投射這份愛的形象,完全取決在他自己。   這個心理的完形,有點類似 William Glasser 的現實治療提到的,人們擁有一個獨特的世界 (quality world) ,一個人們渴望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既普遍又獨特,人們都有愛、生存、權力、自由、快樂等需求,我們可以將能夠滿足這些需求的人事物放在個人的獨特世界裡面。   因此,只要安靜下來,回到內心感受那份摯愛的品質,那充滿一切我們所渴望的愛的完整心象,當我們因為愛的對象感到焦慮、不安,或是基於恐懼而做出的努力討愛、刻意疏離,我們就能看見那條回到滿盈愛、關懷、信任、自在的心靈世界的道路。

遊戲成癮與昇華處遇

圖片
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在兩個月前被WHO列入ICD的精神疾病中。文獻提到遊戲或網路成癮的原因很多,有人際問題、家庭問題、課業問題等,基本上與成就感低落以及與人疏離有關。處遇方式其中滿常見的一項是「昇華」,也就是幫助成癮的個案在他成癮的項目上功成名就,對網路遊戲成癮的個案就鼓勵他設計遊戲、對社群媒體成癮的個案就支持他成為網紅,藉此獲得成就感。 然而,從所謂的「昇華」處遇中,清楚地反映出了我們社會對於什麼是好的成癮、什麼是壞的成癮有相當強烈的看法。 我們可以先想想看這當中的矛盾,為什麼原本被歸類為成癮的網路或遊戲成癮,只要能透過它來得到成就與名聲,就是個健康的行為了? 把成癮從遊戲轉移到工作,為何就能夠解決人生的問題了呢?如果金錢與成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為何許許多多高社經地位的人依舊有精神疾病或是去犯罪呢? 「昇華」的處遇方式反映了一個很核心的社會信念─「遊戲不是人生」。其實,重點不在於網路,而在於「遊戲」。 無論一個人有沒有遊戲上癮,「玩遊戲是無意義的」這個觀念,恐怕本來就是人們一種相當堅定的想法。愛玩遊戲等於是個沒用的人,一個人若是成天只想玩、不工作,他就是個廢物。既然不能遊戲,只好轉而「昇華」對工作上癮,這樣才不會變成廢物。 原本,人們透過玩遊戲來刺激創造力,從中感受到放鬆與休息。現在,我們卻把遊戲從生活中一腳踢開,一個人失去了遊戲心,創意也變成了達成某個社會更加認可的目標的手段。制度化、規格化的結果是心靈失去自由,也就無法有更多的喜悅了。 為什麼網路遊戲不好、有時候玩太多甚至成了一種病,而網路遊戲工作卻值得追求?我們放棄遊戲心,把遊戲變質成一項有目標的事情,最後獲得的成就與名聲還會有趣好玩嗎? 遊戲、創意、工作原是生活的樂趣與活力的來源,肯定遊戲或工作本身的價值,允許人生充滿玩樂的性質,讓創造力流動,我們自然能感受到人生的價值感和滿足感,我們便不用對遊戲或工作或隨之而來的成就上癮了。

解讀思想與情緒的糾葛關係─還原生命意義工作坊(北部6/12,6/26,7/3,7/10)

圖片
~~探究思想與情緒的緊密關係,活出生命本有的意義與價值~~ 【課程重點】 ➤你知道思想與情緒的關係嗎? ➤面對生活中種種的無可奈何,該如何找回內在力量? ➤事件影響我們,但真正決定情緒的是我們解釋事件的方式。   ➤面對生命,我們永遠擁有無限可能性的選擇! 【帶領者】 宋文玉 心靈輔導師 ‧ 心理輔導與諮商經驗30年 ‧ 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講師、板橋社大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培訓結業 ‧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退休 ‧ 義務張老師 ‧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 專長為身心靈療癒團體帶領、靈性療癒、親子關係與溝通、生涯輔導 ‧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催眠治療、歐林開啟光體、大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舞蹈、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臺灣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性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訓練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畢業 ‧ 心理諮商與團體帶領經驗10年 ‧ 現任新北市諮商心理師、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講師、板橋社大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高階 ‧ 接受賽斯身心靈整合取向諮商督導3年 ‧ 專業諮商領域為家庭關係、情緒覺察、信念探索、生涯發展、兒童遊戲諮商、解夢諮商 ‧ 澄心法陪談、臼井靈氣療法一階、脈輪能量舞蹈 ‧ 長年致力於心理諮商、新時代思想與賽斯資料之整合與實務運用 ‧ 部落格 https://evenmoon.blogspot.com/ 【費用】 1. 早鳥價:6月1日前完成繳費全期4堂1500元 2. 全期四堂優惠價:  6月2日後繳費全期4堂2500元 3. 單堂體驗價: 報名3堂以內單堂700元,若最後上滿4堂,則只需繳滿全期優惠價2500元 4. 全期原價: 3600元,單堂900元 【時間】 第一堂:2019年6月12日 (三) 19:00~21:00 第二堂:2019年6月26日 (三) 19:00~21:00 第三堂:2019年7月3日 (三) 19:00~21:00 第四堂:2019年7月10日 (三) 19:00~21:00 【地點】 ...

孤單、自由與愛─樹與熊的隱喻

圖片
最近諮商一位人際議題的案主,在一次的諮商單元中,我們比較了案主在獨處的狀態以及在團體中的狀態,我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幫助案主肯定他在與人互動中的行動力與貢獻,但事實上,案主不斷透露關於獨處時的難受,我卻有意無意地避開這部分的探討。 諮商結束後,我感覺到非常得孤單,拼命想找出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但是列得越多,越感覺沉重與寂寞。心裡面似乎一直有個批判的聲音,告訴我不可以讓自己這麼孤單。 事後的督導中,我才覺察到原來我這段時間將「孤單」的議題埋得很深,所以在諮商的時候我沒辦法與案主一起探索他對獨處的看法與感受。 督導用了一個隱喻故事帶我看見我對自己孤單的狀態有多嚴厲的批判。 那是一棵樹與一隻熊的故事,熊曾是樹的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存在,多年來相依相伴,有著深厚的情感。天熱時,樹提供庇蔭,讓熊舒服地休息;天冷時,樹掉落葉子給熊取暖,掉落果實給熊果腹。他們的感情是這麼的要好,要好到樹總是設法彎曲枝幹假裝成熊的形狀,熊則是用樹葉樹枝裝扮自己毛茸茸的身軀。 有一天,熊離開了樹,樹以為是自己沒辦法再滋養他,沒辦法努力學他當一隻熊,所以熊受傷了。樹簡直無法原諒自己的殘忍與自私。但是,就在熊離開了一段時間之後,樹漸漸想起自己是一棵樹,不是一隻熊,她的存在也不是只為了提供熊遮蔭,樹發現,既然自己選擇當一棵樹,那就代表孤單的生長是必要的,樹也不用再試圖當一隻熊,孤單才能讓她自由地做自己,自由地當一棵樹,熊不過跟那些來來去去的鳥兒、蟲兒一般,擁有了更多的力量,終究得離開樹的愛護,獨自成長成一隻真正勇敢、強壯的熊。 一邊流淚一邊與督導一起說完這個故事,我重新肯定了自己對於孤單的需求。當一棵站得穩、站得堅定的樹,孤單的做自己、長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原來是這麼重要又自然的一件事情。看見自己對孤單的想法有:孤單是不好的、孤僻就是有問題、孤單是自私的、孤單很可悲、不可以只愛自己、犧牲自己滋養別人才是高尚的。這些想法將我推向一個無法原諒自己的大洞,直到這個故事被說出來,我終於看見樹木雖然孤單的生長,但她在自由生長的同時,吸收大地的養分,在花開花落之際,滋養了其他生命。 可不管怎樣,樹都需要一個專屬自己的成長空間,她才能將樹根穩穩地向下向嶄新的土地延伸而去,才能將樹枝專注地探向天空,才能讓樹葉油亮,讓花朵盛放,讓果實飽滿。 她是孤單的,她只能長成她自己;同時,因為她與萬物互相滋養的過程,每個她遇見的存在也都有她自己...

《屍降》生與死不過是形式的轉換

圖片
電影資訊 國別:泰國 片長:101分 上映日期:2019/03/29 泰語片名《สิงสู่》   這部恐怖片的驚嚇指數差不多有8、9分,喘息放鬆的時間很短暫,整場影片都在緊繃的狀態中度過。   電影以還魂轉生為主題,一個名為靈魂永生教的宗教團體,在山上的教壇進行一場還魂儀式。這場儀式由教主(大家稱呼她為夫人)領頭,但卻不知怎地在過程中出了差錯,召喚來了森林裡的孤魂野鬼,這三隻厲鬼分別是父母與小孩,企圖殺死宅子裡人們侵占他們的身體。      根據影片中的信仰,他們相信人死後靈魂若是怨恨的執念太深,無法投胎輪迴,將在人間遊蕩,伺機而動,控制心靈脆弱的人們。有一段夫人與德哥的對話談到心靈脆弱,指的是恐懼不安的情緒,唯有戰勝自己的恐懼,才有辦法對抗惡靈的入侵。而參與還魂儀式的每個人,各自隱藏著不願面對的恐懼─夫人有失去兒子的恐懼、芙蘭有遭受遺棄與背叛的恐懼、小柔有孤單與無依無靠的恐懼、德哥有無法保護愛人以及無法滿足母親期待的恐懼、小諾有秘密被接發的恐懼、小柔的姑姑有照顧不好小柔的恐懼。偏偏齊聚一堂的人們關係匪淺,糾葛至深,使得這些內心裏頭的恐懼,更顯強烈,一受到刺激便難以壓抑,讓惡靈有機可乘,逐一附身到每個人身上。   不過,夫人也說到,靈魂活在生者對他們的記憶當中,喜怒哀樂、一呼一吸,都有他們的存在。這使得死亡看起來不過是一種形式的轉換,大家看得見德哥,是因為無論是夫人的愛、小諾的妒,還是芙蘭的愛恨夾雜,都是一種執著。生者對死者由依戀、不捨而生的執著,與惡靈對生的執著,事實上是很類似的。   靈魂只有在人們記得他們的時候,才會存在,那麼惡靈是因為誰記得,所以存在呢?如果不是這些參與還魂儀式的人們,心存憤怒與恐懼,又怎麼會召喚來這麼多對死亡不甘心的惡靈呢?執著的意念加上強烈的情緒,凝聚成巨大的磁場,不但真的喚回了死去的德哥,也喚來了充滿怨恨與痛苦的靈體。   影片的最後,夫人、德哥、芙蘭,三個人手牽手光著腳走出屋外,看起來似乎三個人都死了,他們面對了各自內心的恐懼之後,總算願意接受生與死只是形式的差別,無論如何,靈魂永生─如同他們教義所傳遞的要旨─即便肉體腐壞,靈魂也將帶著這一生的所有經驗與學習,繼續靈魂的旅行。   賽斯在《心靈的本質》提到:「生面即表現,生命由它自身...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的更懂得如何自我肯定

圖片
這幾個月諮商一個上課容易分心的孩子,聽到他越來越多的自我肯定,甚至是對我的讚美與同理,感覺相當地窩心與欣喜。同時讓我深深的領會到:人天生具有內在的知識和智慧,當人信任內心直覺的衝動來行動與表達時,他便能滋養自己與他人。 這孩子不會立即回應我對他的肯定,例如,稱讚他講的故事很生動有趣,他會說:「也還好啦。」可是等過一段時間,他向我描述自己如何用故事幫助了同學,接著便得意洋洋的說:「你看!我很會說故事吧!」這是當他在做了某些對自己感到驕傲的事情之後,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的自我肯定。 從這樣的孩子身上,我發現孩子往往知道什麼樣的表達,最能夠讓自己感覺有力量。大人看到孩子無法專注(無論是課業還是人際),會因為自己的焦慮,而對孩子的各種行為下了太多的評論與指導,使得孩子無法運用天生的直覺力,跟著內在的智慧來探索,反而學到了不能信任自己,需要依賴大人來判斷是非對錯。 如果我們期待孩子們能夠發揮潛力,達成種種成就,那麼需要做的,就是帶著欣賞與好奇的心情陪伴孩子,允許孩子自由的說出他想說的任何話、在安全的範圍做他想做的任何事。 孩子反應慢或沒反應,不表示他不在乎,更有可能的是他需要時間驗證大人所說的事情。

(已開課,可報名單堂)啟動生命飛船─航向情緒覺知的四堂工作坊(北部)2019/4/16-5/7

圖片
新時代思想賽斯書提到: 身體常常表現出許多肢體語言,全都是一種創造性與人溝通的方法─皺一下沒是一個自然的溝通方法,意思是:「你把我惹火了。」「我生氣了。」 如果你想皺眉頭時,卻告訴自己要面露微笑,你就是在干擾自己自然的表達,而拒絕了和對方的一個適當溝通,告訴對方你真正的感覺。 當你藉著切斷自己的自然反應刻意顯出你的靈性時,就變得不再是一個喜悅滿足的自然生物,離了解真正的靈性還很遠。  --摘自《個人實相的本質》 邀你一同放下防衛機轉,為自己的情緒做主,拿回人生主導權  4/16, 4/23, 4/30, 5/7(二) 7:00p.m. ~ 9:00p.m.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x 宋文玉 心靈輔導師  在這四次的工作坊裡你將學到… ➤慣性反應怎麼形成?是外在的人事物引發我們的反應嗎?我們熟悉其中反覆出現的情緒嗎?我們是否認為自己是情緒的受害者?裡面有多少情緒?我們都在想什麼? ➤溝通時,易在外在事務上爭執,因為每個人很多隱誨不明的心情沒有表達。情緒都是隨著林林總總的念頭而來,沒辦法表達情緒,往往是由於不習慣覺察。  ➤我們是否一味的在觀念裡運作,而忽略了創造力。例如:你可能經常聽見這樣的話:「你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性一點。」一般人都怎麼看?這裡面有哪些想法?哪些有好處?有沒有阻礙?  ➤當我們經常覺得,是種種外在的人事物令我們不勝其煩時,我們是否感覺很無奈,很沮喪,漸漸耗盡能量?覺察是重要的內在歷程,先看見,再面對、經驗和體會,接著接納和允許,最後轉化與改變。  帶領者 宋文玉 心靈輔導師 >心理輔導與諮商經驗30年 >板橋社大講師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培訓結業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退休 >義務張老師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專長為身心靈療癒團體帶領、靈性療癒、親子關係與溝通、生涯輔導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催眠治療、歐林開啟光體、大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舞蹈、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臺灣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性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訓練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臺...

《捍衛生死線》超越意識的界線,延續生命的終線

圖片
英文片名: Replicas; 上映年份: 2019 年 導演:傑佛瑞·奈克曼諾夫執導;主演:基努·李維、艾莉絲·伊芙、湯瑪士·米德迪奇   這部電影描述基努李維飾演的威廉在研究人類意識的轉換,目標是成功轉移往生者的意識到機器人身上,以延續生命。在家庭出遊時遭遇車禍,妻小死亡,威廉立刻決定使用工作上的技術與器材將家人帶回來,但是,雖然有機會讓心愛的家人復活,卻因為器材不夠而面臨必須捨棄其中一位家人的痛苦抉擇。 電影的氣氛經營上,很難得看一部科幻動作片不會太過緊張,這部電影有個搞笑的角色,時不時地與基努李維開個小玩笑緩和氣氛。然而,儘管笑點不少,隨著充滿科技感的配樂,劇情的發展上還是能夠導引出許多令人驚奇與觸動人心的橋段。   一開始,複製出來的妻子沒有任何意識,因為威廉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功複製人類的意識,只有動物的意識能成功轉換。在這裡,意識的轉換在動物身上能夠實驗成功,說明了一項滿重要的事實─動物天生便全然信任自己的身體,明白自己的存在與身體是合而為一的,怎樣都不可能失去身體、脫離身體而活,所以也就不會因為換個機器身體,就感覺到自己不完整或是生命的存在受到破壞。但是人類就不一樣了,人有複雜的思考、對自己的身體有所認知並加以詮釋, 345 號實驗機器人在激活之後激動地詢問:「我是誰?」因為當失去了復生前對身體原有的概念,自我完整的概念也受到衝擊,「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然而,就在威廉在碰觸妻子莫娜的手,莫娜的腦部出現反應後,威廉終於領悟到─原來人類的意識無法複製的原因就在於身體。這也帶出了另一項關鍵的概念:身體擁有自己的意識與記憶,身體為我們保留了那些我們的表層意識早已遺忘的事件與情感。   威廉在復生演算法上的修改,使得用他本人複製出來的機器人,更像機器人,而與真正的威廉有所區分,複製的威廉機器人繼承了威廉的智慧與能力,卻認知到自己是個獨特的存在。 最後,複製人工程帶回了本該死去的人,生死有命不再絕對,老化的肉體可以換新,過世的愛人能夠回到身邊。在威廉挑戰死亡的不可逆性的實驗中,人們產生一種充滿希望的想像,想像死亡也許不是必然的,想像意識能夠超越對現有身體的認知,向著更健康且充滿愛的可能性延伸,即便只透過想像,卻真的對眼前的枯燥的生命、對自己患有病痛的身體產生神奇的影響,也不無可能呢!

賽斯教育基金會身體療癒拿回力量工作坊 上課心得

圖片
這三天上了賽斯基金會賴志榮與徐星喬老師的身體療癒─拿回力量工作坊。 上完課的充實感,如同一夜之間,滿山的花朵齊放,既靜謐又歡鬧。 靜謐的是對情緒想法清透的觀照;歡鬧的是課堂上一一完成的學習目標:複習心理學、學習身體療癒 (somatic experiencing) 技術、照顧自己上課的感受、同理大家內在歷程的流動。 彷彿站在透光的橋上,凝望岸上不知何時種下的種子,在夜裡悄然長成了一整片密林。 這三天的課映照了我這 12 年來,從心理學、新時代、賽斯的學習與整合。 健康的界線,不是將我與你的問題劃分清楚,個人負責個人的問題;而是看見我們在眼前的問題上共同擁有的信念是什麼,以及我們透過這樣的衝突,真正渴望的是怎樣的連結與互動。 創傷的修復,不是在當下重新創造快樂的經驗來讓自己脫離壞的感受;而是對過往事件形成全新的想法,來改變當時的感受,進而領悟到─每個事件都還有其他無數的可能性。 假設我們因為不喜歡某個經驗而創造另一個經驗,那都是我們的意識,在此時此刻,從無數的可能性中做出了選擇。至於我們的外在感官不願面對、而因此推開的其他經驗,事實上默默支持與豐富了我們的生命。 每一個意念,都是一陣風,吹起一幅幅心靈的畫面, 那些畫面悄然的從無邊無際的天地間浮現出來,為這世界增添了一頁又一頁的色彩。

夢裡總是出現一堆人? 夢中的人物反映著做夢者內在不同面向的性格

圖片
在運用賽斯觀點幫人做解夢諮商,以及解自己的夢時,我注意到有些人的夢裡面,出現的人很少,而我夢裡面總是有很多很多的人,有時候我是旁觀者看他們演出,有時候是他們其中一員。 由於夢裡的人如同醒時生活的人,反映著自我內在不同的狀態,想到過去所學的心理學,不禁懷疑,難道說人格整合的越好的人,夢裡出現的人會越少嗎? 不過再回到賽斯的思想才知道,我們人根本不可能停止投射,因為人永遠是那麼多變、豐富而複雜; 心靈無時無刻都在創造新的可能性,也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整個宇宙的一份子,所以怎樣都不可能跟其他人或生物真正區隔開來,個人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總是完美的與其他生命交織在一起。 所以基本上所謂的投射,事實上是人與人之間,帶著各自的目的,自然而然形成的連結與交流,是生命合作性的冒險。 我們在夢裡面規劃、構思、重塑我們的生命,並把夢裡的領悟、新的行動力帶進醒時生活。 --參考資料-- 《心靈的本質》提到「在夢中,能以比存在於任何層次的傳統日常實相更為進步、更高的了解來評判行為與事件。 夢境是所有實質事件的來源,因為夢境提供了為大的創造性架構,接著我們再從中選擇每日的現實。」

《嬰魂不散》─恐懼的大洞

圖片
片名:嬰魂不散 上映:2019.2 語言:英文 導演:李克寧 演員: 席娜凱絲蕾、詹姆士昆馬奇 這是一部在親子關係上象徵意義很強烈的驚悚片。畫面與配樂皆相當詭譎、恐怖,劇情則偏向簡單,主要的劇情是女主角莎拉帶著兒子搬到森林附近,在森林看見一個巨大且緩緩下沉的洞,從此鬼魅假扮成兒子,待在莎拉身邊。 恐怖片經常能夠直指人們心中強烈的恐懼,莎拉擔心兒子吃得太少、無法適應新環境、在學校交不到朋友,更擔心兒子會怨恨自己讓他失去爸爸。莎拉這些內心的恐懼,巨大得如同森林裡緩緩陷落的大洞,猙獰而邪惡。 雖然,兒子真的如莎拉所期待的,一夜之間變得聽話可愛、擁有極好的食慾,也交到許多新朋友。但是,發瘋的鄰居太太卻告訴她:「那不是你的孩子。」似乎在提醒她:「期待孩子表現得不是他自己,那就不是你的孩子了。」 經過千驚萬險的蒐證與對質,莎拉總算透過鏡子發現眼前的孩子是鬼魅假扮,並且明白到自己終究得走向林中的巨洞,救回她的兒子。這也在說,當一個母親願意走向內心巨大的恐懼─包含了對孩子不聽話的恐懼、離自己遠去的恐懼、無法融入社會的恐懼以及活不下去的恐懼時,她才有機會再次見到她真正的孩子,也就是莎拉接納了孩子真實的樣貌,即使他不吃東西、對她生氣。 莎拉在這層層的恐懼中徹底放鬆,緩緩陷進泥沼,帶著對兒子的強烈信任,在壓迫而狹小的通道中匍匐前進,最終找到自己的兒子。 這部片不僅讓我們看到誠實對待自己的擔心與期待有多重要,更多的是,如果能帶著看見真相的勇氣,任憑恐懼的大洞吞噬自己,對孩子的愛與信任才能真的傳遞出去。

一通外婆的電話,看見心理學沒說到的事:為何越努力付出,越覺得無力?

圖片
一早接到外婆的電話,抱怨我買給她的堅果不是她喜歡吃的那種,我立刻感覺自己的用心受到否定,試圖解釋這次買的是國產的綜合堅果,而非她常吃的進口果乾。 放下電話後,我察覺到自己受到否定便想辯解的慣性反應,知道是自己不夠自我肯定才將情緒發洩在外婆身上;外婆只是在表達自己的好惡,我卻認為她在責備我沒努力符合她的需求。 心理學教人們要覺察情緒、劃清界線,把屬於自己的感受認回來,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才能聽懂對方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然而,心理學沒說到的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感覺到自己的付出受到否定?為什麼劃清了界線,有時卻顯得冷漠?為什麼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之後,卻覺得委屈? 是不是還有另外一些對於「付出」、「孝順」的價值觀,導引我們的行為與感受? 與付出有關的價值觀諸如「付出不應求回報」、「不邀功才是美德」、「努力永不嫌多」;與孝順有關的想法則如「孝順是天經地義」、「滿足長輩的期待是理所當然」。 當我們把自己的付出看得如此微不足道,又認為孝順實屬應當,那我們還有辦法聽到父母長輩們的稱讚嗎?即便他們肯定的說「你做得很好」,你反而會懷疑自己是否真有他們說的那麼好,回頭檢視哪裡做得不夠好、哪裡還可以繼續努力。帶著那些價值觀,我們努力、我們付出,究竟是讓自己感覺更有力量、感覺自己能夠帶給身邊的人們快樂;還是讓自己感到無力、感到身邊的人都看不到自己的付出? 所以,心理學只告訴我們得在關係中照顧好自己的感受、不讓自我否定的想法影響情緒、進而破壞關係。其實,我們可以拿回更多的力量,看見自己對於某些價值觀有多麼執著、不願放手才是重點。我們既然知道那些是價值觀、是我們選擇相信的一些觀念,那麼我們就有選擇能讓自己感覺有力量的價值觀的自由。 想法瞬息萬變,就在我們發現到自己的行為與感受,是多麼受到這些價值觀的影響時,我們就改變了。於是,當我們願意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裡面─就算是短短幾分鐘的交談─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想法,我們便能逐漸發現是自己信以為真的那些想法帶來了自我否定的感受,從而製造出眼前的衝突。 事情會怎麼發生?我們會如何感受?都由自己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