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

大學V.S.小學 演講心得

圖片
這一週來回在大學與小學演講,小學生都很敢展現自己,全年級當中,大部分的學生都努力爭取每一次回答問題或分享經驗的機會。 小學生很容易接收到老師給他們的肯定,當他們情緒激動時,有時多些微笑與溫柔的眼神接觸和點頭,就能讓他們重新信任自己,放鬆下來。 來到大學課堂上,則是需要大量的同理和引導,才能讓他們有多一點的勇氣碰觸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在發言時顯得中規中矩,總是擔心講錯的樣子。 我從這些學生的身上看到,我們沒辦法好好的表達,不是因為所謂的能力不足,而是內在有個嚴格的行為準則,像一把尺,監督、評量、批判我們的一舉一動,讓我們無法像還小的時候那樣毫無顧慮、充滿自信地表現自己。 當我們在工作上失去信心、害怕受到批評、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心聲時,就看看身邊的孩子或是回想一下兒時快樂做自己的模樣吧!喚回內在那個自由自在、信心十足的自己!

承認負面情緒,創造和平人際關係

圖片
小寶是個喜歡搞笑,引起大家注意的青少年。在一次的桌遊人際團體中,小寶因沒擺好標誌,導致計算分數時,一位成員判斷他不能拿分,小寶頓時難以接受,憤怒地舉起拳頭就要打人。 我趕緊告訴小寶:「你好在意,很記仇,感覺很不公平,感覺生氣,對不對?」 小寶放下舉起的拳頭,無辜的看著我,點點頭。 我說:「那就對自己承認:我就是很氣,是個愛記仇的人,也沒有關係。氣得想報復,也沒關係。」 一片寧靜之中,小寶靜靜地流下了眼淚。過了一會兒他說:「心情輕鬆多了,但我還是有點想打他。」 我說:「沒關係,那就繼續在心裡罵,允許自己繼續生氣!」 受挫的、委屈的心情被自己聽見了,也就不再需要透過外在的暴力行為來表達了。 我們會越來越氣,越來越想報復,就是因為內在有個好委屈的自己是那麼渴望得到注意,但是我們總是想著自己要守規矩、要聽話、要有氣質、要做個有修養的人,不斷否定那些可能會違反美德的情緒感受與想法。 有情緒出現,就把它認回來,壓抑只會造成真正的傷害。我們可以在沒人的地方、在諮商中、在心裡面、在自己的日記中,承認自己所有的情緒,對惹火我們的人盡情怒吼、大罵。 只有勇敢的面對了自己的情緒,我們才有可能找回平靜。

聆聽你的心─同理心的心靈動力工作坊(台北12/10,12/17,12/24,12/31,1/7)

圖片
聆聽你的心─同理心的心靈動力工作坊(台北12/10,12/17,12/24,12/31,1/7) ◎ 我們將帶領學員從心理學上的同理心,走向全方位的身心靈整合視角,更靈活的運用同理心。 ◎ 真正的同理心,屬於潛意識的心靈層次,可以幫助我們探索生命經驗中更大的畫面。 ◎ 透過認識同理心所具備的能量內涵,我們不僅能夠學會擴展自我的意識,並進而重新創造生命的實相。 【課程內涵】 1. 本課程將帶領認識集新時代思維於大成的賽斯思想。在賽斯巨著中,同理心是相較於外在感官的所謂第一種「內在感官」,可以幫助我們發揮對萬物感同身受以及直覺感應的能力,譬如千里眼或心電感應能力,比心理學上的同理心具有更深奧的涵義。 2. 真正的同理心永遠要從同理自己開始。唯有學會同理自己,才能確實同理他人。 3. 跟隨同理心的深層動力,走一趟創造性的心靈療癒之旅,穿越物質世界主流價值的迷思,活出更大的自己。 【參加對象】 願意敞開心胸面對內在陰影的人 【帶領者】 宋文玉 老師 ◇ 一個堅持走在真實面對自我,始終與靈魂大我連結的靈性存在 ◇ 兼具心理專業輔導與深度心靈療癒工作者 ◇ 身心靈成長講師、板橋社大身心課程講師、學校老師家長及學生成長團體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訓練 ◇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二十餘年 ◇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 義務張老師 ◇ 專長: 靈性諮商、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深度心理治療、催眠治療、夢境療癒、歐林開啟光體、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禪舞、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 富於直覺感知能力的心理治療工作者 ◇ 現任新北市諮商心理師、身心靈成長講師、板橋社大身心成長講師 ◇ 各級學校心理諮商與團體治療帶領人 ◇ 接受賽斯思想身心靈整合取向諮商督導3年以上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高階訓練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畢業 ◇ 專長:家庭動力、情緒覺察、信念探索、生涯發展、兒童遊戲諮商、解夢諮商、 澄心法陪談、臼井靈氣療法一階、脈輪能量舞蹈 ◇ 長年致力於心理諮商、新時代思想

音樂冥想療癒 (探訪思想與情緒的心靈秘境─內在療癒工作坊 第二堂課)

圖片
音樂旋律牽引情感回憶, 六段情緒豐沛的歌曲, 帶出縈繞在記憶深處的矛盾悔恨與幸福甜蜜, 引發潛伏在理性頭腦背後的渴望與嚮往。 第二堂的課程主題是音樂冥想。 這六段能夠引發不同感受的音樂,激起記憶中的畫面、聲音、氣味,時光彷彿倒流回那刻骨銘心的當下,萬般滋味湧上心頭,百感交集,有失落、懊悔、難受,也有幸福、滿足、懷念,最後追隨奔放的音符,來一趟超脫現實束縛的想像力之旅。 音樂冥想結束,方才的回憶、想像,透過自由書寫,化作千言萬語躍然紙上。 接著便是貼近內在感受的探討,文玉老師的深層同理,穿越文字的表象,直指學員心理狀態的核心。 這一趟音樂之旅,不只透過音樂獲得情感上的療癒,更觸到了平時壓抑在記憶之中隱而不察的情緒與想法,讓那些過往的種種懊悔與辛酸,得到了傾聽與陪伴。 賽斯說:「單純的傾聽聲音,聲音的自然治療就會發生。你只要容許意識放鬆,跟隨聲音,意識就會自動流過思想和影像,而給予自己一種治療。」─個人實相的本質 Ch.5

我是誰(探訪思想與情緒的心靈秘境─內在療癒工作坊 第一堂課)

圖片
覺察,是讓身心放鬆的第一步。一個人當下的狀態可以分成身體、情緒和思想三個層面來了解。 我們在課堂上帶學員以冥想的方式,首先覺察自己全身的狀態,接著結合對情緒的體會來了解情緒所在的身體部位,最後再融入思想的關照。 隨著冥想引導,傾聽身體感受,陪伴內心深處的情感。 學員彼此間情緒能量的共振,也透過類似的圖像表達出來,並在後續的冥想中進行轉化與照顧。 三段冥想、三段創作,學員各有各的體會-有人找到能量平衡的身心狀態、有人發覺自己放了太多注意力在在頭腦思想上、有人則以不同顏色的光療癒了胸口的悶痛。 進入冥想的時候,你會不再感到自己的侷限,不再只是活在物質世界的角色、身分、個性特質、興趣好惡、價值觀念,意識到所謂的「我」是很大的,你不只是你頭腦所知道的那個你,而是一個更大的自己。 ─〔探訪思想與情緒的心靈秘境─內在療癒工作坊〕第一堂課1081015:我是誰

擴展身體界線的冥想

圖片
在一次沒有特別主題的靜心中,我感覺呼吸有些不順,在引導自己放鬆、觀照身體感受的同時,看見身體的周圍被一個有稜有角的藍色半透明椎狀體包圍著,像冰椎一樣,冰椎之外瀰漫著濃濃的白霧,一陣孤寂、憂傷、沉重油然而生。 這些感受停留了一小段時間之後,淡藍色的透明冰椎毫無預警地碎開了,與濃霧合成一體,成為一個環,束縛住我。 這時,感覺到心輪有種壓抑的疼痛感,我於是傾聽這疼痛在說什麼,聽見這個藍白色的環,有種想要往外發散的力道。這才明白,原來是付出愛的行動受到了壓抑。 我試著讓愛的感覺自由流動、讓心輪的力量隨意擴展,感覺到身體的界線開始有了變化,身體的範圍變得模糊,彷彿分裂成兩個身體,一部分重疊著。 我伸出左手,探觸另一個擴展的身體的範圍到哪裡,可以從空氣的壓力感覺到邊界。這時,我看見一個天秤的意象,聽到天秤的正中央是「鍾愛之物」,而鍾愛之物剛好就位在心輪。 當我凝望這個意象,我了解到,讓愛自由,跟隨內在的衝動來行動,就無須擔心付出愛與接受愛會失去平衡。   ~~~~   ~~~~   ~~~~   ~~~~   ~~~~   ~~~~   ~~~~   ~~~~   ~~~~   靜心後,覺得身體和自我意識都放鬆不少,於是改寫了一下靜心時自發浮現的內容,寫了一小段可以讓大家練習的冥想引導語:

探索思想與情緒的本質─更新生命藍圖工作坊(板橋9/3、10、17、24、10/1)

圖片
➤你感覺思想牽制了你嗎?情緒綁架了你嗎? ➤為何情緒讓人如此難受?你了解你的心情來自何處嗎? ➤透過了解思想與情緒的緊密關係,走出思想的迷思,突破情緒的難關。 ➤不走捷徑,在生活中喜悅的修行,重拾生命的力量。 【帶領者】 宋文玉 心靈輔導師 >心理輔導與諮商經驗30年 >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講師、板橋社大講師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培訓結業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退休 >義務張老師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專長為身心靈療癒團體帶領、靈性療癒、親子關係與溝通、生涯輔導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催眠治療、歐林開啟光體、大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舞蹈、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臺灣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性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訓練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畢業 >心理諮商與團體帶領經驗10年 >現任新北市諮商心理師、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講師、板橋社大講師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高階 >接受賽斯身心靈整合取向諮商督導3年 >專業諮商領域為家庭關係、情緒覺察、信念探索、生涯發展、兒童遊戲諮商、解夢諮商 >澄心法陪談、臼井靈氣療法一階、脈輪能量舞蹈 >長年致力於心理諮商、新時代思想與賽斯資料之整合與實務運用 >部落格 https://evenmoon.blogspot.com/ 【時間】 第一堂:2019年9月3日 (二) 19:00~21:00 第二堂:2019年9月10日 (二) 19:00~21:00 第三堂:2019年9月17日 (二) 19:00~21:00 第四堂:2019年9月24日 (二) 19:00~21:00 第五堂:2019年10月1日 (二) 19:00~21:00 【費用】 1. 全期5堂:2800元 2. 兩人同行:2600元 3. 單堂:700元 (全期原價3600元,單堂原價900元) 【地點】 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 (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二段369巷14號2F) 江子翠捷運站6號出口步行1分鐘 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keWay.tw/

大海的冥想─自尊低落的療癒

圖片
透過冥想來療癒心裡面某個感覺自尊低落、不值得被愛的部分時,眼前出現一幅深海的畫面。 那塊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陰影,是顆滿身坑洞的石頭,縮在海底深處,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大海中,有隻美麗而優雅的鯨魚,我從海底仰望他每個優遊自得的轉身與跳躍,充滿欣賞與驚嘆。 就在我靜靜感受鯨魚一次次翻騰出海面,再帶著信任重重跌回海中的勇敢時,這份全然專注的同理,使得我的意識不再只聚焦在海底那塊沉重的石頭上,我看見深海裡還有其他形狀的岩石、水草,以及各種海中生物,繽紛多彩,意識一點一點的擴大,慢慢擴大成整座大海。 海水的脈動流淌過那晦暗而悲傷的無價值感,也輕撫過大海裡的所有生命。眼前,出現白天遇到的人們,有朋友的溫暖笑容、店員親切的眼神、路人輕快的身影,體會到人與人之間自然而然相互關心與靠近的天性。 心境擴大了,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更加全面而深刻了。 原來,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的聲音,是為了提醒我們,生命的存在本來就包含了許許多多的不完美,而這些不完美,恰好組成了我們不斷變化、日日更新又生生滅滅的存在,一如海洋那般富饒多產,容納各種可能,期待每一剎那間,任何生命的新生。

當個案的經驗引起助人者的情緒─助人者的自我照顧與個案的權益是否會產生衝突?

圖片
在我和宋老師帶領的〈解讀思想與情緒的糾葛關係─還原生命意義工作坊〉中,有位學員談起他在諮商個案的過程,已經初層次地同理了個案的心情,卻無法談得更深入,回去之後感覺到自己似乎沒有幫助到個案。 助人者無法碰觸到個案更深層次的情緒,大多數的時候是因為個案傾訴的事情碰觸到助人者類似的經驗,而助人者當下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跑出來了,心裡開始感覺不舒服,或是想與個案想保持距離。 這個時候,助人者最好不要太快為自己貼上一個「投射認同」或「反移情」的標籤,就將自己的感受放在一旁存而不論,判斷是自身的未竟事務影響了諮商關係,干擾了同理個案的能力。 我們習慣將自己與個案的情緒劃分清楚,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專業。畢竟一直以來我們從心理學上學來的,都是將自己與個案當成獨立、單獨的兩個個體,對個案的任何情緒、感情、批判,都被當成是會傷害諮商關係的潛在危險,便以許多諮商倫理的觀點來保持諮商中的界線。 再來,一旦助人者察覺到自己可能想要照顧到自身感受的時候,就會立刻冒出一組關於人不能自私的普遍社會價值信念來批判想照顧自己的企圖,諸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能忽視他人的需求、只顧自己是可惡的等等。這組信念造成人們經常過度檢視自己是否是個自私自利的人,特別是身為以照顧、幫助、服務、協助、療癒、治療他人為工作目的的助人者,哪可能允許自己有任何偏離「以個案利益為優先」的念頭出現呢? 然而,個案表達他的失落、難過,而我們感同身受,回想起一些過去的類似經驗,其實是一個從照顧自己走到真正與對方同在的大好機會。 首先,承認自己有個想法是:「我從來沒有好好照顧自己這部份的感受,我其實也好想陪伴自己這部份。」只是這樣的想法往往難以覺察,因為很快就被「我現在正在諮商耶,我怎麼能只顧自己,不顧個案的感受?」「個案如此信任我,將他內心最深最隱晦的痛苦與秘密袒露在我面前,我怎麼能不好好幫助他?」等想法壓過去了。 所以,想要照顧自己與認為應該照顧個案,這兩個想法產生衝突,接著帶著助人者的身分感批判自己,於是諮商就卡住了,既無法照顧到自己,也無法同理個案。 我們需要回到「人類擁有共通的情緒經驗」這個觀點上,來面對同理個案卻卡住的問題,也許每個人故事不同、引發情緒的想法與信念組成也不盡相同,但我們往自己內在走得越深、看得越廣的時候,對別人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助人者能

努力就該有成果?

圖片
計算 CP 值是社會上很重視的事情,就像我們在選擇投資標的一樣,一定會先看市場分析,評估收益,才會決定要不要將錢投下去。這是線性時間,也就是所謂的生產性時間造成的結果,人們根據付出的時間、精神、力氣、金錢,以及最後得出的成果,來賦予這過程價值與意義。 這造成了一種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努力就該有成果」、「付出一定要有回報」,但為什麼我們常常一方面這麼堅信,一方面又得不到該有的成果與回報呢? 因為有另外的信念在作祟,例如金錢方面的信念就會像是:「錢是萬惡淵藪」、「我不值得富有」、「愛錢是庸俗的」。 當這兩股信念都很強的時候,我們就被卡住了,有一種做法是試著改變其中一邊的信念,找一個完全相反的信念來感受一下。 告訴自己:「努力也不需要有成果、付出了也不一定要有回報。」會產生什麼樣的感覺呢?同時想一想當初付出與努力的動機是什麼?如果可以不用那麼斤斤計較目前的結果,將線性時間放到一邊,在腦海中望著那個努力付出的自己,你會怎麼形容這個自己呢? 通常,當我們能夠允許自己努力了也不一定要看見成果的時候,我們會更能自由嘗試各種事情,享受到努力的過程中所帶來的滋養與自由自在的快樂。而這是因為信念被鬆動的關係,接下來我們會比較有力量與遊戲心再去探究其他相關聯的信念(稱為附屬信念或信念叢)。

離別,是因為深藏眷戀

圖片
懂你、欣賞你、了解你的人,無法用你期待的方式珍惜你;一心一意愛你的人,偏偏走不進你的心裡。 好像總要在一次又一次失落絕望的心碎與復原中,慢慢拼湊、找尋自己真正想要的愛情樣貌。 當看見對方眼裡閃耀著另一個人給的光芒,感受到對方散發著另一個人給的幸福,明白自己努力、渴望許久的位子,已經有人穩穩地坐上去了,卻還流連忘返,誤以為自己做得到不當情人當朋友也可以。 在低頭默默離開的那一刻,才發現對方閃閃發亮的喜悅餘光,灑落在自己身上時,竟是千千萬萬細微尖銳的鐵片,密密麻麻的刺滿全身的肌膚。 依依不捨的寄望,在一來一往間,只會堆疊成滿山的怨懟與傷害;釐清了彼此對關係期待的落差,就該讓自己徹底放下、退場,這才是對雙方最好的照顧。 終於明白,喜歡一個人卻願意當他的朋友,並不是真的甘於朋友的關係,而是因為你始終在等待,等待他心裡面那個只專屬於你的最獨特、最重要的位置。而一旦你知道那個位置已有了人,你沒有任何待下去的動力與意義了。 停止眷戀對方傳遞的在乎、欣賞、親密與重視,煎熬的心總算得以回歸溫暖的處所,不受打擾的疼惜自己了。 破碎冰凍的心總算又溫暖起來,原來我們只是少了一個將自己的心帶回家的動作而已。 將心帶回家,好好的疼愛、照顧一番,生命才能夠再度流轉,才有再次去愛的能量。

愛的心靈完形

人們要不是感到這麼孤單,又怎麼會這麼想要跟人產生連結?   通常,擁有科學頭腦的人,科學家或是理工科的教授,從不認為自己會感情用事,無法像那些偏向感性的人,在情感來的時候,便自然而然的接受,自然而然的表達。堅持所謂理性的這類人,往往在與人建立連結時,執著於「不可感情用事」的信念,導致不斷自我檢視和自我批判,經常想要確認對方是否關心自己、夠愛自己。   什麼時候,一個人可以自在的表達情感、表達愛? 就是當一個人專注於內在「愛的心靈完形」的時候。   當一個人的內心有一個愛的中心,愛的感受與心象,那麼有一天,這個愛的心象投射到外面,有個喜愛的對象時,他也不會感到焦慮。這是因為他知道內在的心象一直都在那兒,只要他一再回到內心確認那個心象專屬於他自己,由他來決定,是他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藉由外在的某個人來鞏固,那麼他就可以愛得很自由。   這個愛的中心,代表了我們自己這個人。在一個心理的完形中,清楚明白自己的心靈是一個完整的樣貌。我們所渴望的、需求的,全涵蓋在這裡面,只要往內多看一眼,多感覺一下,多肯定這個部分,一再地確認這個部分,那麼即使有一天我們把這個心象投射到某個對象的身上時,也不會因為那個對象是不是關心他、在乎他,他也可以始終信任這份愛的品質,因為他知道要不要信任這份愛、如何投射這份愛的形象,完全取決在他自己。   這個心理的完形,有點類似 William Glasser 的現實治療提到的,人們擁有一個獨特的世界 (quality world) ,一個人們渴望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既普遍又獨特,人們都有愛、生存、權力、自由、快樂等需求,我們可以將能夠滿足這些需求的人事物放在個人的獨特世界裡面。   因此,只要安靜下來,回到內心感受那份摯愛的品質,那充滿一切我們所渴望的愛的完整心象,當我們因為愛的對象感到焦慮、不安,或是基於恐懼而做出的努力討愛、刻意疏離,我們就能看見那條回到滿盈愛、關懷、信任、自在的心靈世界的道路。

《安娜》─忠於自我,銳不可當

圖片
片名:安娜 Anna 上映日期:2019-06-19 片長:01時58分 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 演員:莎夏露絲(Sasha Luss)、海倫米蘭(Helen Mirren)、路克伊凡斯(Luke Evans)、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 以動作片來說,算是最近看過的片子中,主角情感表露得相當豐富的一部,畫面與配樂同時呈現了主角安娜帥氣的槍法、身手以及複雜的情緒,偶爾穿插的搞笑片段也很能適時緩和緊張的氣氛,使得影片中的爽感度、情感濃度、幽默笑點一次滿足。 安娜一開始是個認為自己只能依賴男人過活的俄國女人,經歷了幾年特務間諜的工作,感受到自己的角色無論是女兒、女朋友、俄國間諜、美國間諜、模特兒,都只是根據別人對她的期待來行動,除非離開這些身分,否則她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也就是無法做真正的自己。安娜其實從一開始俄國情報局找上她的時候就已經確認了自己最終的目標是重獲自由,不受制於任何一個體系,為自己的人生做主。當俄國情報局首長傳達出對安娜的要求是「犧牲自己,成就國族大義」,安娜失落、傷感的心情油然而生。 每一次角色的轉換之間,安娜從不執著,不會因為與某一方的人產生了感情就忘了自己的初衷。她是如此清楚自己的方向,所以在她完成對方的要求,以換取自由的生活時,她也同時獲得了長官的賞識、工作的榮耀這些外在成就。 我覺得這部影片肯定了人們在追求自身渴望的生命價值時,必須完成的任務與過程,這些任務不見得是自己喜歡做的,但仍舊是出於自身的意願所做出的選擇,目的是為了達到自己最初設定的夢想。女主安娜並沒有輕視間諜或模特兒的職位,即便它們不過是個通向自由的踏板,安娜卻充滿熱情地投入其中每一項任務,不卑不亢。這份熱情最終帶她獲得了全新的、自由的生命。

遊戲成癮與昇華處遇

圖片
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在兩個月前被WHO列入ICD的精神疾病中。文獻提到遊戲或網路成癮的原因很多,有人際問題、家庭問題、課業問題等,基本上與成就感低落以及與人疏離有關。處遇方式其中滿常見的一項是「昇華」,也就是幫助成癮的個案在他成癮的項目上功成名就,對網路遊戲成癮的個案就鼓勵他設計遊戲、對社群媒體成癮的個案就支持他成為網紅,藉此獲得成就感。 然而,從所謂的「昇華」處遇中,清楚地反映出了我們社會對於什麼是好的成癮、什麼是壞的成癮有相當強烈的看法。 我們可以先想想看這當中的矛盾,為什麼原本被歸類為成癮的網路或遊戲成癮,只要能透過它來得到成就與名聲,就是個健康的行為了? 把成癮從遊戲轉移到工作,為何就能夠解決人生的問題了呢?如果金錢與成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為何許許多多高社經地位的人依舊有精神疾病或是去犯罪呢? 「昇華」的處遇方式反映了一個很核心的社會信念─「遊戲不是人生」。其實,重點不在於網路,而在於「遊戲」。 無論一個人有沒有遊戲上癮,「玩遊戲是無意義的」這個觀念,恐怕本來就是人們一種相當堅定的想法。愛玩遊戲等於是個沒用的人,一個人若是成天只想玩、不工作,他就是個廢物。既然不能遊戲,只好轉而「昇華」對工作上癮,這樣才不會變成廢物。 原本,人們透過玩遊戲來刺激創造力,從中感受到放鬆與休息。現在,我們卻把遊戲從生活中一腳踢開,一個人失去了遊戲心,創意也變成了達成某個社會更加認可的目標的手段。制度化、規格化的結果是心靈失去自由,也就無法有更多的喜悅了。 為什麼網路遊戲不好、有時候玩太多甚至成了一種病,而網路遊戲工作卻值得追求?我們放棄遊戲心,把遊戲變質成一項有目標的事情,最後獲得的成就與名聲還會有趣好玩嗎? 遊戲、創意、工作原是生活的樂趣與活力的來源,肯定遊戲或工作本身的價值,允許人生充滿玩樂的性質,讓創造力流動,我們自然能感受到人生的價值感和滿足感,我們便不用對遊戲或工作或隨之而來的成就上癮了。

解讀思想與情緒的糾葛關係─還原生命意義工作坊(北部6/12,6/26,7/3,7/10)

圖片
~~探究思想與情緒的緊密關係,活出生命本有的意義與價值~~ 【課程重點】 ➤你知道思想與情緒的關係嗎? ➤面對生活中種種的無可奈何,該如何找回內在力量? ➤事件影響我們,但真正決定情緒的是我們解釋事件的方式。   ➤面對生命,我們永遠擁有無限可能性的選擇! 【帶領者】 宋文玉 心靈輔導師 ‧ 心理輔導與諮商經驗30年 ‧ 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講師、板橋社大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培訓結業 ‧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退休 ‧ 義務張老師 ‧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 專長為身心靈療癒團體帶領、靈性療癒、親子關係與溝通、生涯輔導 ‧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催眠治療、歐林開啟光體、大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舞蹈、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臺灣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性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訓練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畢業 ‧ 心理諮商與團體帶領經驗10年 ‧ 現任新北市諮商心理師、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講師、板橋社大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高階 ‧ 接受賽斯身心靈整合取向諮商督導3年 ‧ 專業諮商領域為家庭關係、情緒覺察、信念探索、生涯發展、兒童遊戲諮商、解夢諮商 ‧ 澄心法陪談、臼井靈氣療法一階、脈輪能量舞蹈 ‧ 長年致力於心理諮商、新時代思想與賽斯資料之整合與實務運用 ‧ 部落格 https://evenmoon.blogspot.com/ 【費用】 1. 早鳥價:6月1日前完成繳費全期4堂1500元 2. 全期四堂優惠價:  6月2日後繳費全期4堂2500元 3. 單堂體驗價: 報名3堂以內單堂700元,若最後上滿4堂,則只需繳滿全期優惠價2500元 4. 全期原價: 3600元,單堂900元 【時間】 第一堂:2019年6月12日 (三) 19:00~21:00 第二堂:2019年6月26日 (三) 19:00~21:00 第三堂:2019年7月3日 (三) 19:00~21:00 第四堂:2019年7月10日 (三) 19:00~21:00 【地點】 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

孤單、自由與愛─樹與熊的隱喻

圖片
最近諮商一位人際議題的案主,在一次的諮商單元中,我們比較了案主在獨處的狀態以及在團體中的狀態,我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幫助案主肯定他在與人互動中的行動力與貢獻,但事實上,案主不斷透露關於獨處時的難受,我卻有意無意地避開這部分的探討。 諮商結束後,我感覺到非常得孤單,拼命想找出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但是列得越多,越感覺沉重與寂寞。心裡面似乎一直有個批判的聲音,告訴我不可以讓自己這麼孤單。 事後的督導中,我才覺察到原來我這段時間將「孤單」的議題埋得很深,所以在諮商的時候我沒辦法與案主一起探索他對獨處的看法與感受。 督導用了一個隱喻故事帶我看見我對自己孤單的狀態有多嚴厲的批判。 那是一棵樹與一隻熊的故事,熊曾是樹的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存在,多年來相依相伴,有著深厚的情感。天熱時,樹提供庇蔭,讓熊舒服地休息;天冷時,樹掉落葉子給熊取暖,掉落果實給熊果腹。他們的感情是這麼的要好,要好到樹總是設法彎曲枝幹假裝成熊的形狀,熊則是用樹葉樹枝裝扮自己毛茸茸的身軀。 有一天,熊離開了樹,樹以為是自己沒辦法再滋養他,沒辦法努力學他當一隻熊,所以熊受傷了。樹簡直無法原諒自己的殘忍與自私。但是,就在熊離開了一段時間之後,樹漸漸想起自己是一棵樹,不是一隻熊,她的存在也不是只為了提供熊遮蔭,樹發現,既然自己選擇當一棵樹,那就代表孤單的生長是必要的,樹也不用再試圖當一隻熊,孤單才能讓她自由地做自己,自由地當一棵樹,熊不過跟那些來來去去的鳥兒、蟲兒一般,擁有了更多的力量,終究得離開樹的愛護,獨自成長成一隻真正勇敢、強壯的熊。 一邊流淚一邊與督導一起說完這個故事,我重新肯定了自己對於孤單的需求。當一棵站得穩、站得堅定的樹,孤單的做自己、長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原來是這麼重要又自然的一件事情。看見自己對孤單的想法有:孤單是不好的、孤僻就是有問題、孤單是自私的、孤單很可悲、不可以只愛自己、犧牲自己滋養別人才是高尚的。這些想法將我推向一個無法原諒自己的大洞,直到這個故事被說出來,我終於看見樹木雖然孤單的生長,但她在自由生長的同時,吸收大地的養分,在花開花落之際,滋養了其他生命。 可不管怎樣,樹都需要一個專屬自己的成長空間,她才能將樹根穩穩地向下向嶄新的土地延伸而去,才能將樹枝專注地探向天空,才能讓樹葉油亮,讓花朵盛放,讓果實飽滿。 她是孤單的,她只能長成她自己;同時,因為她與萬物互相滋養的過程,每個她遇見的存在也都有她自己

《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人性與魔性的戰爭

圖片
這是一部娛樂性質很高的電影,劇情結合了神話、歷史、奇幻與血腥的元素,時而正邪對立大打出手的當下顯露內在衝突本性,時而弱小生命遭怪物摧殘身首異處之餘腦漿四溢令人作噁,使得觀看的過程五味雜陳。   影片中有幾段畫面在大螢幕上欣賞非常過癮,例如地獄怪客與三個巨人的那場大戰、魔物從地底竄出屠殺城市裡的人們,並不時地搭配搖滾樂曲,構成相當氣勢磅礡的聲光效果。   正邪二元對立的老主題在這部電影中可說是再次發揮到極致,主人翁地獄怪客內心的衝突矛盾反映在他的血統上,他身上同時人類與惡魔的血。即便地獄怪客曾經有過關於人類與魔鬼野獸共生的夢想,後來也沒再提起過,只專注於遠離內心來自惡魔遺傳給他的邪惡本性誘惑,汲取血液中惡魔的力量,但不受無上力量的迷惑,第一次拒絕拔出亞瑟的石中劍,第二次就算拔了劍也沒有就此失了理性,與血后結盟滅亡人類,最終因為聽見父親鬼魂的肺腑之言,決定正視自己身為人類的那部分,殺了血后。   不過,這部帶入正邪對立的影片不斷暗示著,人性中必然藏有至惡至邪如地獄惡魔般的部分,加上人們經常太脆弱、太自私、心性不夠堅定,誰都不知道心中的惡魔何時會覺醒,召喚來地獄的魔鬼,冷酷無情沒有一絲憐憫之心,隨意殺死其他脆弱無助的生命。   放下石中劍後的地獄怪客,拒絕了成為天下之主稱霸世界的誘惑,仍陷落在一場又一場無止盡的戰爭中,以維護正義、守護人民為口號,彷彿也演出了他內心的對立與分裂。   也許,找尋最真實的自己,不是在屈服命運的安排與做個好人之間做選擇,而是在命運的絕望無奈中看見自主的力量,在決定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之前允許自己不勇敢、不堅定,也還是一個美好的存在。  

《屍降》生與死不過是形式的轉換

圖片
電影資訊 國別:泰國 片長:101分 上映日期:2019/03/29 泰語片名《สิงสู่》   這部恐怖片的驚嚇指數差不多有8、9分,喘息放鬆的時間很短暫,整場影片都在緊繃的狀態中度過。   電影以還魂轉生為主題,一個名為靈魂永生教的宗教團體,在山上的教壇進行一場還魂儀式。這場儀式由教主(大家稱呼她為夫人)領頭,但卻不知怎地在過程中出了差錯,召喚來了森林裡的孤魂野鬼,這三隻厲鬼分別是父母與小孩,企圖殺死宅子裡人們侵占他們的身體。      根據影片中的信仰,他們相信人死後靈魂若是怨恨的執念太深,無法投胎輪迴,將在人間遊蕩,伺機而動,控制心靈脆弱的人們。有一段夫人與德哥的對話談到心靈脆弱,指的是恐懼不安的情緒,唯有戰勝自己的恐懼,才有辦法對抗惡靈的入侵。而參與還魂儀式的每個人,各自隱藏著不願面對的恐懼─夫人有失去兒子的恐懼、芙蘭有遭受遺棄與背叛的恐懼、小柔有孤單與無依無靠的恐懼、德哥有無法保護愛人以及無法滿足母親期待的恐懼、小諾有秘密被接發的恐懼、小柔的姑姑有照顧不好小柔的恐懼。偏偏齊聚一堂的人們關係匪淺,糾葛至深,使得這些內心裏頭的恐懼,更顯強烈,一受到刺激便難以壓抑,讓惡靈有機可乘,逐一附身到每個人身上。   不過,夫人也說到,靈魂活在生者對他們的記憶當中,喜怒哀樂、一呼一吸,都有他們的存在。這使得死亡看起來不過是一種形式的轉換,大家看得見德哥,是因為無論是夫人的愛、小諾的妒,還是芙蘭的愛恨夾雜,都是一種執著。生者對死者由依戀、不捨而生的執著,與惡靈對生的執著,事實上是很類似的。   靈魂只有在人們記得他們的時候,才會存在,那麼惡靈是因為誰記得,所以存在呢?如果不是這些參與還魂儀式的人們,心存憤怒與恐懼,又怎麼會召喚來這麼多對死亡不甘心的惡靈呢?執著的意念加上強烈的情緒,凝聚成巨大的磁場,不但真的喚回了死去的德哥,也喚來了充滿怨恨與痛苦的靈體。   影片的最後,夫人、德哥、芙蘭,三個人手牽手光著腳走出屋外,看起來似乎三個人都死了,他們面對了各自內心的恐懼之後,總算願意接受生與死只是形式的差別,無論如何,靈魂永生─如同他們教義所傳遞的要旨─即便肉體腐壞,靈魂也將帶著這一生的所有經驗與學習,繼續靈魂的旅行。   賽斯在《心靈的本質》提到:「生面即表現,生命由它自身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的更懂得如何自我肯定

圖片
這幾個月諮商一個上課容易分心的孩子,聽到他越來越多的自我肯定,甚至是對我的讚美與同理,感覺相當地窩心與欣喜。同時讓我深深的領會到:人天生具有內在的知識和智慧,當人信任內心直覺的衝動來行動與表達時,他便能滋養自己與他人。 這孩子不會立即回應我對他的肯定,例如,稱讚他講的故事很生動有趣,他會說:「也還好啦。」可是等過一段時間,他向我描述自己如何用故事幫助了同學,接著便得意洋洋的說:「你看!我很會說故事吧!」這是當他在做了某些對自己感到驕傲的事情之後,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的自我肯定。 從這樣的孩子身上,我發現孩子往往知道什麼樣的表達,最能夠讓自己感覺有力量。大人看到孩子無法專注(無論是課業還是人際),會因為自己的焦慮,而對孩子的各種行為下了太多的評論與指導,使得孩子無法運用天生的直覺力,跟著內在的智慧來探索,反而學到了不能信任自己,需要依賴大人來判斷是非對錯。 如果我們期待孩子們能夠發揮潛力,達成種種成就,那麼需要做的,就是帶著欣賞與好奇的心情陪伴孩子,允許孩子自由的說出他想說的任何話、在安全的範圍做他想做的任何事。 孩子反應慢或沒反應,不表示他不在乎,更有可能的是他需要時間驗證大人所說的事情。

《一級玩家》現實世界的遊戲規則

圖片
---電影資訊--- 一級玩家 Ready Player One 上映日期:2018-03-29 片長:02時20分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 演員:奧利薇亞庫克(Olivia Cooke) 、 班曼德森(Ben Mendelsohn) 、 T.J.米勒(T.J. Miller) 、賽門佩吉(Simon Pegg) 、 馬克勞倫斯(Marc Lawrence) 、 泰謝里丹(Tye Sheridan) ---心得--- 在綠洲裡面,除了不能真的將食物吃下肚之外,感官的經歷與現實世界中的感受是一樣真實的。 這個虛擬世界幾乎完全複製了現實世界的生存法則,人們同樣都拚個你死我活,只為了讓自己的名字印上排行榜、為了培養出一個擁有十八般武藝的身分。 原本,玩遊戲是為了放鬆與休閒,有些人則為了逃避現實的壓力。但是綠洲裡的人們卻漸漸地將虛擬遊戲當成了賺錢與出名的工具。非但沒有透過遊戲而紓壓,反而製造出更多的壓力、痛苦,負債累累甚至丟了性命。 男主角最後說「只有現實世界才是真實的」,提醒人們不該只經營虛擬身分, 也要在現實世界中努力。直接點出這部電影的主旨:虛擬遊戲世界雖然好玩,但你真正能夠擁有的只有現實世界的人事物。 不過,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 男主角其實是因為在遊戲中破了魔王級的關卡,所以才改善了他的生活,不但交到許多好友,也找到了真愛。 那是不是代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沒有我們想的那麼不一樣?我們用同一套看待人生與世界的方式來玩遊戲,那麼這個遊戲世界將不可避免的一樣充斥著各種壓迫與災難。 當男主角在「冒險」遊戲中拿到水晶鑰匙時,他體會到「遊戲不是為了破關,而是體驗過程」。所以,我們不該帶著現實生活的規律去玩遊戲,而是該反過來用玩遊戲的態度來體驗現實人生,不要那麼在乎最後能夠累積什麼樣的名聲財富,勇於體驗、冒險,並想像各種可能性。 因為,人生的遊戲規則、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本來就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唯有在了解遊戲規則的掌控權除了自己再無他人,我們才能無論玩遊戲還是工作,都能感到自在與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