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心理諮商」標籤的文章

大學V.S.小學 演講心得

圖片
這一週來回在大學與小學演講,小學生都很敢展現自己,全年級當中,大部分的學生都努力爭取每一次回答問題或分享經驗的機會。 小學生很容易接收到老師給他們的肯定,當他們情緒激動時,有時多些微笑與溫柔的眼神接觸和點頭,就能讓他們重新信任自己,放鬆下來。 來到大學課堂上,則是需要大量的同理和引導,才能讓他們有多一點的勇氣碰觸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在發言時顯得中規中矩,總是擔心講錯的樣子。 我從這些學生的身上看到,我們沒辦法好好的表達,不是因為所謂的能力不足,而是內在有個嚴格的行為準則,像一把尺,監督、評量、批判我們的一舉一動,讓我們無法像還小的時候那樣毫無顧慮、充滿自信地表現自己。 當我們在工作上失去信心、害怕受到批評、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心聲時,就看看身邊的孩子或是回想一下兒時快樂做自己的模樣吧!喚回內在那個自由自在、信心十足的自己!

承認負面情緒,創造和平人際關係

圖片
小寶是個喜歡搞笑,引起大家注意的青少年。在一次的桌遊人際團體中,小寶因沒擺好標誌,導致計算分數時,一位成員判斷他不能拿分,小寶頓時難以接受,憤怒地舉起拳頭就要打人。 我趕緊告訴小寶:「你好在意,很記仇,感覺很不公平,感覺生氣,對不對?」 小寶放下舉起的拳頭,無辜的看著我,點點頭。 我說:「那就對自己承認:我就是很氣,是個愛記仇的人,也沒有關係。氣得想報復,也沒關係。」 一片寧靜之中,小寶靜靜地流下了眼淚。過了一會兒他說:「心情輕鬆多了,但我還是有點想打他。」 我說:「沒關係,那就繼續在心裡罵,允許自己繼續生氣!」 受挫的、委屈的心情被自己聽見了,也就不再需要透過外在的暴力行為來表達了。 我們會越來越氣,越來越想報復,就是因為內在有個好委屈的自己是那麼渴望得到注意,但是我們總是想著自己要守規矩、要聽話、要有氣質、要做個有修養的人,不斷否定那些可能會違反美德的情緒感受與想法。 有情緒出現,就把它認回來,壓抑只會造成真正的傷害。我們可以在沒人的地方、在諮商中、在心裡面、在自己的日記中,承認自己所有的情緒,對惹火我們的人盡情怒吼、大罵。 只有勇敢的面對了自己的情緒,我們才有可能找回平靜。

聆聽你的心─同理心的心靈動力工作坊(台北12/10,12/17,12/24,12/31,1/7)

圖片
聆聽你的心─同理心的心靈動力工作坊(台北12/10,12/17,12/24,12/31,1/7) ◎ 我們將帶領學員從心理學上的同理心,走向全方位的身心靈整合視角,更靈活的運用同理心。 ◎ 真正的同理心,屬於潛意識的心靈層次,可以幫助我們探索生命經驗中更大的畫面。 ◎ 透過認識同理心所具備的能量內涵,我們不僅能夠學會擴展自我的意識,並進而重新創造生命的實相。 【課程內涵】 1. 本課程將帶領認識集新時代思維於大成的賽斯思想。在賽斯巨著中,同理心是相較於外在感官的所謂第一種「內在感官」,可以幫助我們發揮對萬物感同身受以及直覺感應的能力,譬如千里眼或心電感應能力,比心理學上的同理心具有更深奧的涵義。 2. 真正的同理心永遠要從同理自己開始。唯有學會同理自己,才能確實同理他人。 3. 跟隨同理心的深層動力,走一趟創造性的心靈療癒之旅,穿越物質世界主流價值的迷思,活出更大的自己。 【參加對象】 願意敞開心胸面對內在陰影的人 【帶領者】 宋文玉 老師 ◇ 一個堅持走在真實面對自我,始終與靈魂大我連結的靈性存在 ◇ 兼具心理專業輔導與深度心靈療癒工作者 ◇ 身心靈成長講師、板橋社大身心課程講師、學校老師家長及學生成長團體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訓練 ◇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二十餘年 ◇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 義務張老師 ◇ 專長: 靈性諮商、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深度心理治療、催眠治療、夢境療癒、歐林開啟光體、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禪舞、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 富於直覺感知能力的心理治療工作者 ◇ 現任新北市諮商心理師、身心靈成長講師、板橋社大身心成長講師 ◇ 各級學校心理諮商與團體治療帶領人 ◇ 接受賽斯思想身心靈整合取向諮商督導3年以上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高階訓練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畢業 ◇ 專長:家庭動力、情緒覺察、信念探索、生涯發展、兒童遊戲諮商、解夢諮商、 澄心法陪談、臼井靈氣療法一階、脈輪能量舞蹈 ◇ 長年致力於心理諮商、新時代思想...

擴展身體界線的冥想

圖片
在一次沒有特別主題的靜心中,我感覺呼吸有些不順,在引導自己放鬆、觀照身體感受的同時,看見身體的周圍被一個有稜有角的藍色半透明椎狀體包圍著,像冰椎一樣,冰椎之外瀰漫著濃濃的白霧,一陣孤寂、憂傷、沉重油然而生。 這些感受停留了一小段時間之後,淡藍色的透明冰椎毫無預警地碎開了,與濃霧合成一體,成為一個環,束縛住我。 這時,感覺到心輪有種壓抑的疼痛感,我於是傾聽這疼痛在說什麼,聽見這個藍白色的環,有種想要往外發散的力道。這才明白,原來是付出愛的行動受到了壓抑。 我試著讓愛的感覺自由流動、讓心輪的力量隨意擴展,感覺到身體的界線開始有了變化,身體的範圍變得模糊,彷彿分裂成兩個身體,一部分重疊著。 我伸出左手,探觸另一個擴展的身體的範圍到哪裡,可以從空氣的壓力感覺到邊界。這時,我看見一個天秤的意象,聽到天秤的正中央是「鍾愛之物」,而鍾愛之物剛好就位在心輪。 當我凝望這個意象,我了解到,讓愛自由,跟隨內在的衝動來行動,就無須擔心付出愛與接受愛會失去平衡。   ~~~~   ~~~~   ~~~~   ~~~~   ~~~~   ~~~~   ~~~~   ~~~~   ~~~~   靜心後,覺得身體和自我意識都放鬆不少,於是改寫了一下靜心時自發浮現的內容,寫了一小段可以讓大家練習的冥想引導語:

大海的冥想─自尊低落的療癒

圖片
透過冥想來療癒心裡面某個感覺自尊低落、不值得被愛的部分時,眼前出現一幅深海的畫面。 那塊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陰影,是顆滿身坑洞的石頭,縮在海底深處,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大海中,有隻美麗而優雅的鯨魚,我從海底仰望他每個優遊自得的轉身與跳躍,充滿欣賞與驚嘆。 就在我靜靜感受鯨魚一次次翻騰出海面,再帶著信任重重跌回海中的勇敢時,這份全然專注的同理,使得我的意識不再只聚焦在海底那塊沉重的石頭上,我看見深海裡還有其他形狀的岩石、水草,以及各種海中生物,繽紛多彩,意識一點一點的擴大,慢慢擴大成整座大海。 海水的脈動流淌過那晦暗而悲傷的無價值感,也輕撫過大海裡的所有生命。眼前,出現白天遇到的人們,有朋友的溫暖笑容、店員親切的眼神、路人輕快的身影,體會到人與人之間自然而然相互關心與靠近的天性。 心境擴大了,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更加全面而深刻了。 原來,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的聲音,是為了提醒我們,生命的存在本來就包含了許許多多的不完美,而這些不完美,恰好組成了我們不斷變化、日日更新又生生滅滅的存在,一如海洋那般富饒多產,容納各種可能,期待每一剎那間,任何生命的新生。

當個案的經驗引起助人者的情緒─助人者的自我照顧與個案的權益是否會產生衝突?

圖片
在我和宋老師帶領的〈解讀思想與情緒的糾葛關係─還原生命意義工作坊〉中,有位學員談起他在諮商個案的過程,已經初層次地同理了個案的心情,卻無法談得更深入,回去之後感覺到自己似乎沒有幫助到個案。 助人者無法碰觸到個案更深層次的情緒,大多數的時候是因為個案傾訴的事情碰觸到助人者類似的經驗,而助人者當下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跑出來了,心裡開始感覺不舒服,或是想與個案想保持距離。 這個時候,助人者最好不要太快為自己貼上一個「投射認同」或「反移情」的標籤,就將自己的感受放在一旁存而不論,判斷是自身的未竟事務影響了諮商關係,干擾了同理個案的能力。 我們習慣將自己與個案的情緒劃分清楚,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專業。畢竟一直以來我們從心理學上學來的,都是將自己與個案當成獨立、單獨的兩個個體,對個案的任何情緒、感情、批判,都被當成是會傷害諮商關係的潛在危險,便以許多諮商倫理的觀點來保持諮商中的界線。 再來,一旦助人者察覺到自己可能想要照顧到自身感受的時候,就會立刻冒出一組關於人不能自私的普遍社會價值信念來批判想照顧自己的企圖,諸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能忽視他人的需求、只顧自己是可惡的等等。這組信念造成人們經常過度檢視自己是否是個自私自利的人,特別是身為以照顧、幫助、服務、協助、療癒、治療他人為工作目的的助人者,哪可能允許自己有任何偏離「以個案利益為優先」的念頭出現呢? 然而,個案表達他的失落、難過,而我們感同身受,回想起一些過去的類似經驗,其實是一個從照顧自己走到真正與對方同在的大好機會。 首先,承認自己有個想法是:「我從來沒有好好照顧自己這部份的感受,我其實也好想陪伴自己這部份。」只是這樣的想法往往難以覺察,因為很快就被「我現在正在諮商耶,我怎麼能只顧自己,不顧個案的感受?」「個案如此信任我,將他內心最深最隱晦的痛苦與秘密袒露在我面前,我怎麼能不好好幫助他?」等想法壓過去了。 所以,想要照顧自己與認為應該照顧個案,這兩個想法產生衝突,接著帶著助人者的身分感批判自己,於是諮商就卡住了,既無法照顧到自己,也無法同理個案。 我們需要回到「人類擁有共通的情緒經驗」這個觀點上,來面對同理個案卻卡住的問題,也許每個人故事不同、引發情緒的想法與信念組成也不盡相同,但我們往自己內在走得越深、看得越廣的時候,對別人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助人者能...

努力就該有成果?

圖片
計算 CP 值是社會上很重視的事情,就像我們在選擇投資標的一樣,一定會先看市場分析,評估收益,才會決定要不要將錢投下去。這是線性時間,也就是所謂的生產性時間造成的結果,人們根據付出的時間、精神、力氣、金錢,以及最後得出的成果,來賦予這過程價值與意義。 這造成了一種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努力就該有成果」、「付出一定要有回報」,但為什麼我們常常一方面這麼堅信,一方面又得不到該有的成果與回報呢? 因為有另外的信念在作祟,例如金錢方面的信念就會像是:「錢是萬惡淵藪」、「我不值得富有」、「愛錢是庸俗的」。 當這兩股信念都很強的時候,我們就被卡住了,有一種做法是試著改變其中一邊的信念,找一個完全相反的信念來感受一下。 告訴自己:「努力也不需要有成果、付出了也不一定要有回報。」會產生什麼樣的感覺呢?同時想一想當初付出與努力的動機是什麼?如果可以不用那麼斤斤計較目前的結果,將線性時間放到一邊,在腦海中望著那個努力付出的自己,你會怎麼形容這個自己呢? 通常,當我們能夠允許自己努力了也不一定要看見成果的時候,我們會更能自由嘗試各種事情,享受到努力的過程中所帶來的滋養與自由自在的快樂。而這是因為信念被鬆動的關係,接下來我們會比較有力量與遊戲心再去探究其他相關聯的信念(稱為附屬信念或信念叢)。

愛的心靈完形

人們要不是感到這麼孤單,又怎麼會這麼想要跟人產生連結?   通常,擁有科學頭腦的人,科學家或是理工科的教授,從不認為自己會感情用事,無法像那些偏向感性的人,在情感來的時候,便自然而然的接受,自然而然的表達。堅持所謂理性的這類人,往往在與人建立連結時,執著於「不可感情用事」的信念,導致不斷自我檢視和自我批判,經常想要確認對方是否關心自己、夠愛自己。   什麼時候,一個人可以自在的表達情感、表達愛? 就是當一個人專注於內在「愛的心靈完形」的時候。   當一個人的內心有一個愛的中心,愛的感受與心象,那麼有一天,這個愛的心象投射到外面,有個喜愛的對象時,他也不會感到焦慮。這是因為他知道內在的心象一直都在那兒,只要他一再回到內心確認那個心象專屬於他自己,由他來決定,是他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藉由外在的某個人來鞏固,那麼他就可以愛得很自由。   這個愛的中心,代表了我們自己這個人。在一個心理的完形中,清楚明白自己的心靈是一個完整的樣貌。我們所渴望的、需求的,全涵蓋在這裡面,只要往內多看一眼,多感覺一下,多肯定這個部分,一再地確認這個部分,那麼即使有一天我們把這個心象投射到某個對象的身上時,也不會因為那個對象是不是關心他、在乎他,他也可以始終信任這份愛的品質,因為他知道要不要信任這份愛、如何投射這份愛的形象,完全取決在他自己。   這個心理的完形,有點類似 William Glasser 的現實治療提到的,人們擁有一個獨特的世界 (quality world) ,一個人們渴望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既普遍又獨特,人們都有愛、生存、權力、自由、快樂等需求,我們可以將能夠滿足這些需求的人事物放在個人的獨特世界裡面。   因此,只要安靜下來,回到內心感受那份摯愛的品質,那充滿一切我們所渴望的愛的完整心象,當我們因為愛的對象感到焦慮、不安,或是基於恐懼而做出的努力討愛、刻意疏離,我們就能看見那條回到滿盈愛、關懷、信任、自在的心靈世界的道路。

遊戲成癮與昇華處遇

圖片
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在兩個月前被WHO列入ICD的精神疾病中。文獻提到遊戲或網路成癮的原因很多,有人際問題、家庭問題、課業問題等,基本上與成就感低落以及與人疏離有關。處遇方式其中滿常見的一項是「昇華」,也就是幫助成癮的個案在他成癮的項目上功成名就,對網路遊戲成癮的個案就鼓勵他設計遊戲、對社群媒體成癮的個案就支持他成為網紅,藉此獲得成就感。 然而,從所謂的「昇華」處遇中,清楚地反映出了我們社會對於什麼是好的成癮、什麼是壞的成癮有相當強烈的看法。 我們可以先想想看這當中的矛盾,為什麼原本被歸類為成癮的網路或遊戲成癮,只要能透過它來得到成就與名聲,就是個健康的行為了? 把成癮從遊戲轉移到工作,為何就能夠解決人生的問題了呢?如果金錢與成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為何許許多多高社經地位的人依舊有精神疾病或是去犯罪呢? 「昇華」的處遇方式反映了一個很核心的社會信念─「遊戲不是人生」。其實,重點不在於網路,而在於「遊戲」。 無論一個人有沒有遊戲上癮,「玩遊戲是無意義的」這個觀念,恐怕本來就是人們一種相當堅定的想法。愛玩遊戲等於是個沒用的人,一個人若是成天只想玩、不工作,他就是個廢物。既然不能遊戲,只好轉而「昇華」對工作上癮,這樣才不會變成廢物。 原本,人們透過玩遊戲來刺激創造力,從中感受到放鬆與休息。現在,我們卻把遊戲從生活中一腳踢開,一個人失去了遊戲心,創意也變成了達成某個社會更加認可的目標的手段。制度化、規格化的結果是心靈失去自由,也就無法有更多的喜悅了。 為什麼網路遊戲不好、有時候玩太多甚至成了一種病,而網路遊戲工作卻值得追求?我們放棄遊戲心,把遊戲變質成一項有目標的事情,最後獲得的成就與名聲還會有趣好玩嗎? 遊戲、創意、工作原是生活的樂趣與活力的來源,肯定遊戲或工作本身的價值,允許人生充滿玩樂的性質,讓創造力流動,我們自然能感受到人生的價值感和滿足感,我們便不用對遊戲或工作或隨之而來的成就上癮了。

解讀思想與情緒的糾葛關係─還原生命意義工作坊(北部6/12,6/26,7/3,7/10)

圖片
~~探究思想與情緒的緊密關係,活出生命本有的意義與價值~~ 【課程重點】 ➤你知道思想與情緒的關係嗎? ➤面對生活中種種的無可奈何,該如何找回內在力量? ➤事件影響我們,但真正決定情緒的是我們解釋事件的方式。   ➤面對生命,我們永遠擁有無限可能性的選擇! 【帶領者】 宋文玉 心靈輔導師 ‧ 心理輔導與諮商經驗30年 ‧ 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講師、板橋社大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培訓結業 ‧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退休 ‧ 義務張老師 ‧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 專長為身心靈療癒團體帶領、靈性療癒、親子關係與溝通、生涯輔導 ‧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催眠治療、歐林開啟光體、大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舞蹈、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臺灣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性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訓練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畢業 ‧ 心理諮商與團體帶領經驗10年 ‧ 現任新北市諮商心理師、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講師、板橋社大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高階 ‧ 接受賽斯身心靈整合取向諮商督導3年 ‧ 專業諮商領域為家庭關係、情緒覺察、信念探索、生涯發展、兒童遊戲諮商、解夢諮商 ‧ 澄心法陪談、臼井靈氣療法一階、脈輪能量舞蹈 ‧ 長年致力於心理諮商、新時代思想與賽斯資料之整合與實務運用 ‧ 部落格 https://evenmoon.blogspot.com/ 【費用】 1. 早鳥價:6月1日前完成繳費全期4堂1500元 2. 全期四堂優惠價:  6月2日後繳費全期4堂2500元 3. 單堂體驗價: 報名3堂以內單堂700元,若最後上滿4堂,則只需繳滿全期優惠價2500元 4. 全期原價: 3600元,單堂900元 【時間】 第一堂:2019年6月12日 (三) 19:00~21:00 第二堂:2019年6月26日 (三) 19:00~21:00 第三堂:2019年7月3日 (三) 19:00~21:00 第四堂:2019年7月10日 (三) 19:00~21:00 【地點】 ...

孤單、自由與愛─樹與熊的隱喻

圖片
最近諮商一位人際議題的案主,在一次的諮商單元中,我們比較了案主在獨處的狀態以及在團體中的狀態,我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幫助案主肯定他在與人互動中的行動力與貢獻,但事實上,案主不斷透露關於獨處時的難受,我卻有意無意地避開這部分的探討。 諮商結束後,我感覺到非常得孤單,拼命想找出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但是列得越多,越感覺沉重與寂寞。心裡面似乎一直有個批判的聲音,告訴我不可以讓自己這麼孤單。 事後的督導中,我才覺察到原來我這段時間將「孤單」的議題埋得很深,所以在諮商的時候我沒辦法與案主一起探索他對獨處的看法與感受。 督導用了一個隱喻故事帶我看見我對自己孤單的狀態有多嚴厲的批判。 那是一棵樹與一隻熊的故事,熊曾是樹的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存在,多年來相依相伴,有著深厚的情感。天熱時,樹提供庇蔭,讓熊舒服地休息;天冷時,樹掉落葉子給熊取暖,掉落果實給熊果腹。他們的感情是這麼的要好,要好到樹總是設法彎曲枝幹假裝成熊的形狀,熊則是用樹葉樹枝裝扮自己毛茸茸的身軀。 有一天,熊離開了樹,樹以為是自己沒辦法再滋養他,沒辦法努力學他當一隻熊,所以熊受傷了。樹簡直無法原諒自己的殘忍與自私。但是,就在熊離開了一段時間之後,樹漸漸想起自己是一棵樹,不是一隻熊,她的存在也不是只為了提供熊遮蔭,樹發現,既然自己選擇當一棵樹,那就代表孤單的生長是必要的,樹也不用再試圖當一隻熊,孤單才能讓她自由地做自己,自由地當一棵樹,熊不過跟那些來來去去的鳥兒、蟲兒一般,擁有了更多的力量,終究得離開樹的愛護,獨自成長成一隻真正勇敢、強壯的熊。 一邊流淚一邊與督導一起說完這個故事,我重新肯定了自己對於孤單的需求。當一棵站得穩、站得堅定的樹,孤單的做自己、長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原來是這麼重要又自然的一件事情。看見自己對孤單的想法有:孤單是不好的、孤僻就是有問題、孤單是自私的、孤單很可悲、不可以只愛自己、犧牲自己滋養別人才是高尚的。這些想法將我推向一個無法原諒自己的大洞,直到這個故事被說出來,我終於看見樹木雖然孤單的生長,但她在自由生長的同時,吸收大地的養分,在花開花落之際,滋養了其他生命。 可不管怎樣,樹都需要一個專屬自己的成長空間,她才能將樹根穩穩地向下向嶄新的土地延伸而去,才能將樹枝專注地探向天空,才能讓樹葉油亮,讓花朵盛放,讓果實飽滿。 她是孤單的,她只能長成她自己;同時,因為她與萬物互相滋養的過程,每個她遇見的存在也都有她自己...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的更懂得如何自我肯定

圖片
這幾個月諮商一個上課容易分心的孩子,聽到他越來越多的自我肯定,甚至是對我的讚美與同理,感覺相當地窩心與欣喜。同時讓我深深的領會到:人天生具有內在的知識和智慧,當人信任內心直覺的衝動來行動與表達時,他便能滋養自己與他人。 這孩子不會立即回應我對他的肯定,例如,稱讚他講的故事很生動有趣,他會說:「也還好啦。」可是等過一段時間,他向我描述自己如何用故事幫助了同學,接著便得意洋洋的說:「你看!我很會說故事吧!」這是當他在做了某些對自己感到驕傲的事情之後,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的自我肯定。 從這樣的孩子身上,我發現孩子往往知道什麼樣的表達,最能夠讓自己感覺有力量。大人看到孩子無法專注(無論是課業還是人際),會因為自己的焦慮,而對孩子的各種行為下了太多的評論與指導,使得孩子無法運用天生的直覺力,跟著內在的智慧來探索,反而學到了不能信任自己,需要依賴大人來判斷是非對錯。 如果我們期待孩子們能夠發揮潛力,達成種種成就,那麼需要做的,就是帶著欣賞與好奇的心情陪伴孩子,允許孩子自由的說出他想說的任何話、在安全的範圍做他想做的任何事。 孩子反應慢或沒反應,不表示他不在乎,更有可能的是他需要時間驗證大人所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