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信念」標籤的文章

聆聽你的心─同理心的心靈動力工作坊(台北12/10,12/17,12/24,12/31,1/7)

圖片
聆聽你的心─同理心的心靈動力工作坊(台北12/10,12/17,12/24,12/31,1/7) ◎ 我們將帶領學員從心理學上的同理心,走向全方位的身心靈整合視角,更靈活的運用同理心。 ◎ 真正的同理心,屬於潛意識的心靈層次,可以幫助我們探索生命經驗中更大的畫面。 ◎ 透過認識同理心所具備的能量內涵,我們不僅能夠學會擴展自我的意識,並進而重新創造生命的實相。 【課程內涵】 1. 本課程將帶領認識集新時代思維於大成的賽斯思想。在賽斯巨著中,同理心是相較於外在感官的所謂第一種「內在感官」,可以幫助我們發揮對萬物感同身受以及直覺感應的能力,譬如千里眼或心電感應能力,比心理學上的同理心具有更深奧的涵義。 2. 真正的同理心永遠要從同理自己開始。唯有學會同理自己,才能確實同理他人。 3. 跟隨同理心的深層動力,走一趟創造性的心靈療癒之旅,穿越物質世界主流價值的迷思,活出更大的自己。 【參加對象】 願意敞開心胸面對內在陰影的人 【帶領者】 宋文玉 老師 ◇ 一個堅持走在真實面對自我,始終與靈魂大我連結的靈性存在 ◇ 兼具心理專業輔導與深度心靈療癒工作者 ◇ 身心靈成長講師、板橋社大身心課程講師、學校老師家長及學生成長團體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訓練 ◇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二十餘年 ◇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 義務張老師 ◇ 專長: 靈性諮商、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深度心理治療、催眠治療、夢境療癒、歐林開啟光體、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禪舞、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 富於直覺感知能力的心理治療工作者 ◇ 現任新北市諮商心理師、身心靈成長講師、板橋社大身心成長講師 ◇ 各級學校心理諮商與團體治療帶領人 ◇ 接受賽斯思想身心靈整合取向諮商督導3年以上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高階訓練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畢業 ◇ 專長:家庭動力、情緒覺察、信念探索、生涯發展、兒童遊戲諮商、解夢諮商、 澄心法陪談、臼井靈氣療法一階、脈輪能量舞蹈 ◇ 長年致力於心理諮商、新時代思想...

當個案的經驗引起助人者的情緒─助人者的自我照顧與個案的權益是否會產生衝突?

圖片
在我和宋老師帶領的〈解讀思想與情緒的糾葛關係─還原生命意義工作坊〉中,有位學員談起他在諮商個案的過程,已經初層次地同理了個案的心情,卻無法談得更深入,回去之後感覺到自己似乎沒有幫助到個案。 助人者無法碰觸到個案更深層次的情緒,大多數的時候是因為個案傾訴的事情碰觸到助人者類似的經驗,而助人者當下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跑出來了,心裡開始感覺不舒服,或是想與個案想保持距離。 這個時候,助人者最好不要太快為自己貼上一個「投射認同」或「反移情」的標籤,就將自己的感受放在一旁存而不論,判斷是自身的未竟事務影響了諮商關係,干擾了同理個案的能力。 我們習慣將自己與個案的情緒劃分清楚,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專業。畢竟一直以來我們從心理學上學來的,都是將自己與個案當成獨立、單獨的兩個個體,對個案的任何情緒、感情、批判,都被當成是會傷害諮商關係的潛在危險,便以許多諮商倫理的觀點來保持諮商中的界線。 再來,一旦助人者察覺到自己可能想要照顧到自身感受的時候,就會立刻冒出一組關於人不能自私的普遍社會價值信念來批判想照顧自己的企圖,諸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能忽視他人的需求、只顧自己是可惡的等等。這組信念造成人們經常過度檢視自己是否是個自私自利的人,特別是身為以照顧、幫助、服務、協助、療癒、治療他人為工作目的的助人者,哪可能允許自己有任何偏離「以個案利益為優先」的念頭出現呢? 然而,個案表達他的失落、難過,而我們感同身受,回想起一些過去的類似經驗,其實是一個從照顧自己走到真正與對方同在的大好機會。 首先,承認自己有個想法是:「我從來沒有好好照顧自己這部份的感受,我其實也好想陪伴自己這部份。」只是這樣的想法往往難以覺察,因為很快就被「我現在正在諮商耶,我怎麼能只顧自己,不顧個案的感受?」「個案如此信任我,將他內心最深最隱晦的痛苦與秘密袒露在我面前,我怎麼能不好好幫助他?」等想法壓過去了。 所以,想要照顧自己與認為應該照顧個案,這兩個想法產生衝突,接著帶著助人者的身分感批判自己,於是諮商就卡住了,既無法照顧到自己,也無法同理個案。 我們需要回到「人類擁有共通的情緒經驗」這個觀點上,來面對同理個案卻卡住的問題,也許每個人故事不同、引發情緒的想法與信念組成也不盡相同,但我們往自己內在走得越深、看得越廣的時候,對別人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助人者能...

努力就該有成果?

圖片
計算 CP 值是社會上很重視的事情,就像我們在選擇投資標的一樣,一定會先看市場分析,評估收益,才會決定要不要將錢投下去。這是線性時間,也就是所謂的生產性時間造成的結果,人們根據付出的時間、精神、力氣、金錢,以及最後得出的成果,來賦予這過程價值與意義。 這造成了一種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努力就該有成果」、「付出一定要有回報」,但為什麼我們常常一方面這麼堅信,一方面又得不到該有的成果與回報呢? 因為有另外的信念在作祟,例如金錢方面的信念就會像是:「錢是萬惡淵藪」、「我不值得富有」、「愛錢是庸俗的」。 當這兩股信念都很強的時候,我們就被卡住了,有一種做法是試著改變其中一邊的信念,找一個完全相反的信念來感受一下。 告訴自己:「努力也不需要有成果、付出了也不一定要有回報。」會產生什麼樣的感覺呢?同時想一想當初付出與努力的動機是什麼?如果可以不用那麼斤斤計較目前的結果,將線性時間放到一邊,在腦海中望著那個努力付出的自己,你會怎麼形容這個自己呢? 通常,當我們能夠允許自己努力了也不一定要看見成果的時候,我們會更能自由嘗試各種事情,享受到努力的過程中所帶來的滋養與自由自在的快樂。而這是因為信念被鬆動的關係,接下來我們會比較有力量與遊戲心再去探究其他相關聯的信念(稱為附屬信念或信念叢)。

解讀思想與情緒的糾葛關係─還原生命意義工作坊(北部6/12,6/26,7/3,7/10)

圖片
~~探究思想與情緒的緊密關係,活出生命本有的意義與價值~~ 【課程重點】 ➤你知道思想與情緒的關係嗎? ➤面對生活中種種的無可奈何,該如何找回內在力量? ➤事件影響我們,但真正決定情緒的是我們解釋事件的方式。   ➤面對生命,我們永遠擁有無限可能性的選擇! 【帶領者】 宋文玉 心靈輔導師 ‧ 心理輔導與諮商經驗30年 ‧ 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講師、板橋社大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培訓結業 ‧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退休 ‧ 義務張老師 ‧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 專長為身心靈療癒團體帶領、靈性療癒、親子關係與溝通、生涯輔導 ‧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催眠治療、歐林開啟光體、大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舞蹈、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臺灣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性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訓練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畢業 ‧ 心理諮商與團體帶領經驗10年 ‧ 現任新北市諮商心理師、玫瑰身心靈成長空間講師、板橋社大講師 ‧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高階 ‧ 接受賽斯身心靈整合取向諮商督導3年 ‧ 專業諮商領域為家庭關係、情緒覺察、信念探索、生涯發展、兒童遊戲諮商、解夢諮商 ‧ 澄心法陪談、臼井靈氣療法一階、脈輪能量舞蹈 ‧ 長年致力於心理諮商、新時代思想與賽斯資料之整合與實務運用 ‧ 部落格 https://evenmoon.blogspot.com/ 【費用】 1. 早鳥價:6月1日前完成繳費全期4堂1500元 2. 全期四堂優惠價:  6月2日後繳費全期4堂2500元 3. 單堂體驗價: 報名3堂以內單堂700元,若最後上滿4堂,則只需繳滿全期優惠價2500元 4. 全期原價: 3600元,單堂900元 【時間】 第一堂:2019年6月12日 (三) 19:00~21:00 第二堂:2019年6月26日 (三) 19:00~21:00 第三堂:2019年7月3日 (三) 19:00~21:00 第四堂:2019年7月10日 (三) 19:00~21:00 【地點】 ...

孤單、自由與愛─樹與熊的隱喻

圖片
最近諮商一位人際議題的案主,在一次的諮商單元中,我們比較了案主在獨處的狀態以及在團體中的狀態,我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幫助案主肯定他在與人互動中的行動力與貢獻,但事實上,案主不斷透露關於獨處時的難受,我卻有意無意地避開這部分的探討。 諮商結束後,我感覺到非常得孤單,拼命想找出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但是列得越多,越感覺沉重與寂寞。心裡面似乎一直有個批判的聲音,告訴我不可以讓自己這麼孤單。 事後的督導中,我才覺察到原來我這段時間將「孤單」的議題埋得很深,所以在諮商的時候我沒辦法與案主一起探索他對獨處的看法與感受。 督導用了一個隱喻故事帶我看見我對自己孤單的狀態有多嚴厲的批判。 那是一棵樹與一隻熊的故事,熊曾是樹的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存在,多年來相依相伴,有著深厚的情感。天熱時,樹提供庇蔭,讓熊舒服地休息;天冷時,樹掉落葉子給熊取暖,掉落果實給熊果腹。他們的感情是這麼的要好,要好到樹總是設法彎曲枝幹假裝成熊的形狀,熊則是用樹葉樹枝裝扮自己毛茸茸的身軀。 有一天,熊離開了樹,樹以為是自己沒辦法再滋養他,沒辦法努力學他當一隻熊,所以熊受傷了。樹簡直無法原諒自己的殘忍與自私。但是,就在熊離開了一段時間之後,樹漸漸想起自己是一棵樹,不是一隻熊,她的存在也不是只為了提供熊遮蔭,樹發現,既然自己選擇當一棵樹,那就代表孤單的生長是必要的,樹也不用再試圖當一隻熊,孤單才能讓她自由地做自己,自由地當一棵樹,熊不過跟那些來來去去的鳥兒、蟲兒一般,擁有了更多的力量,終究得離開樹的愛護,獨自成長成一隻真正勇敢、強壯的熊。 一邊流淚一邊與督導一起說完這個故事,我重新肯定了自己對於孤單的需求。當一棵站得穩、站得堅定的樹,孤單的做自己、長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原來是這麼重要又自然的一件事情。看見自己對孤單的想法有:孤單是不好的、孤僻就是有問題、孤單是自私的、孤單很可悲、不可以只愛自己、犧牲自己滋養別人才是高尚的。這些想法將我推向一個無法原諒自己的大洞,直到這個故事被說出來,我終於看見樹木雖然孤單的生長,但她在自由生長的同時,吸收大地的養分,在花開花落之際,滋養了其他生命。 可不管怎樣,樹都需要一個專屬自己的成長空間,她才能將樹根穩穩地向下向嶄新的土地延伸而去,才能將樹枝專注地探向天空,才能讓樹葉油亮,讓花朵盛放,讓果實飽滿。 她是孤單的,她只能長成她自己;同時,因為她與萬物互相滋養的過程,每個她遇見的存在也都有她自己...

賽斯教育基金會身體療癒拿回力量工作坊 上課心得

圖片
這三天上了賽斯基金會賴志榮與徐星喬老師的身體療癒─拿回力量工作坊。 上完課的充實感,如同一夜之間,滿山的花朵齊放,既靜謐又歡鬧。 靜謐的是對情緒想法清透的觀照;歡鬧的是課堂上一一完成的學習目標:複習心理學、學習身體療癒 (somatic experiencing) 技術、照顧自己上課的感受、同理大家內在歷程的流動。 彷彿站在透光的橋上,凝望岸上不知何時種下的種子,在夜裡悄然長成了一整片密林。 這三天的課映照了我這 12 年來,從心理學、新時代、賽斯的學習與整合。 健康的界線,不是將我與你的問題劃分清楚,個人負責個人的問題;而是看見我們在眼前的問題上共同擁有的信念是什麼,以及我們透過這樣的衝突,真正渴望的是怎樣的連結與互動。 創傷的修復,不是在當下重新創造快樂的經驗來讓自己脫離壞的感受;而是對過往事件形成全新的想法,來改變當時的感受,進而領悟到─每個事件都還有其他無數的可能性。 假設我們因為不喜歡某個經驗而創造另一個經驗,那都是我們的意識,在此時此刻,從無數的可能性中做出了選擇。至於我們的外在感官不願面對、而因此推開的其他經驗,事實上默默支持與豐富了我們的生命。 每一個意念,都是一陣風,吹起一幅幅心靈的畫面, 那些畫面悄然的從無邊無際的天地間浮現出來,為這世界增添了一頁又一頁的色彩。

為何總是心想事不成? ─心理師帶你探索"想法"背後弔詭的真相

圖片
每天,你在工作與關係中打拼,總想著有一天自己的努力與付出能夠得到回報,可是卻不知怎地,一年又一年的過去了,越來越感覺到現實的殘酷,生存的困難與不容易。慢慢的,你忘記了當初充滿熱忱的自己,日復一日與生活搏鬥,你漸漸對眼前的一切感到困惑、不滿… 你開始問自己… 「我”只是”想要安穩的工作、和平的人際關係,為什麼那麼難?」 「為什麼我”總是”得不到我想要的?」 「為什麼事情的發生總是跟我”預期”的不一樣?」 -- 只是,你不知道的是… 思想具有磁性,每當我們向外發出一個想法,我們都在吸引符合這個想法的人、事、物,來到我們面前。 然而,思想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每個念頭的背後,往往跟隨著其他我們平常注意不到的更深的想法,也就是那些我們信以為真,並且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稱為信念,而我們的信念造就了我們每天遭遇到的事情、經驗到的狀況。 -- 本課程帶你從最基本的對事情的心情感受與想法著手,教你掌握「信念創造實相」的概念,體驗到為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原來是一件既輕鬆又充滿力量的事情。 【課程進行方式】 每次課程先進行遊戲或活動,透過自由創作、肢體活動、放鬆冥想等輕鬆有趣的多元活動,感受內心深埋已久的玩心與熱情。接著,心理師會帶大家從活動中覺察自己的心情與想法,學習靠近自己的情緒與念頭,辨識限制自己的信念,掌握思想影響心情的原理,最終能找回原本真誠自在、充滿動力的自己。 【參加對象】 渴望活出內在生命力的人。 喜歡自我探索的人。 希望找回生命熱情的人。 【時間】 4/19,4/26,5/3,5/10 週五14:00~16:00 【帶領者】 宋文玉 老師 >心理輔導與諮商經驗30年 >板橋社大講師 >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員初階、進階、高階培訓結業 >國中英語專任教師兼輔導教師退休 >義務張老師 >臺北縣教育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課員 >專長為身心靈療癒團體帶領、靈性療癒、親子關係與溝通、生涯輔導 >賽斯取向心靈輔導、催眠治療、歐林開啟光體、大天使卡解讀、臼井靈氣、無意識舞蹈、家族排列、脈輪能量開啟、臺灣花精卡解讀、奧修靜心、曼陀羅繪畫、多元性藝術表達、潛能肢體開發訓練 李孟穎 諮商心理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

一通外婆的電話,看見心理學沒說到的事:為何越努力付出,越覺得無力?

圖片
一早接到外婆的電話,抱怨我買給她的堅果不是她喜歡吃的那種,我立刻感覺自己的用心受到否定,試圖解釋這次買的是國產的綜合堅果,而非她常吃的進口果乾。 放下電話後,我察覺到自己受到否定便想辯解的慣性反應,知道是自己不夠自我肯定才將情緒發洩在外婆身上;外婆只是在表達自己的好惡,我卻認為她在責備我沒努力符合她的需求。 心理學教人們要覺察情緒、劃清界線,把屬於自己的感受認回來,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才能聽懂對方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然而,心理學沒說到的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感覺到自己的付出受到否定?為什麼劃清了界線,有時卻顯得冷漠?為什麼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之後,卻覺得委屈? 是不是還有另外一些對於「付出」、「孝順」的價值觀,導引我們的行為與感受? 與付出有關的價值觀諸如「付出不應求回報」、「不邀功才是美德」、「努力永不嫌多」;與孝順有關的想法則如「孝順是天經地義」、「滿足長輩的期待是理所當然」。 當我們把自己的付出看得如此微不足道,又認為孝順實屬應當,那我們還有辦法聽到父母長輩們的稱讚嗎?即便他們肯定的說「你做得很好」,你反而會懷疑自己是否真有他們說的那麼好,回頭檢視哪裡做得不夠好、哪裡還可以繼續努力。帶著那些價值觀,我們努力、我們付出,究竟是讓自己感覺更有力量、感覺自己能夠帶給身邊的人們快樂;還是讓自己感到無力、感到身邊的人都看不到自己的付出? 所以,心理學只告訴我們得在關係中照顧好自己的感受、不讓自我否定的想法影響情緒、進而破壞關係。其實,我們可以拿回更多的力量,看見自己對於某些價值觀有多麼執著、不願放手才是重點。我們既然知道那些是價值觀、是我們選擇相信的一些觀念,那麼我們就有選擇能讓自己感覺有力量的價值觀的自由。 想法瞬息萬變,就在我們發現到自己的行為與感受,是多麼受到這些價值觀的影響時,我們就改變了。於是,當我們願意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裡面─就算是短短幾分鐘的交談─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想法,我們便能逐漸發現是自己信以為真的那些想法帶來了自我否定的感受,從而製造出眼前的衝突。 事情會怎麼發生?我們會如何感受?都由自己來決定!

人生中跨不過去的門檻─如何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圖片
近來的夢境有一個重複的場景,有關一個學期即將結束,而隔天或下一節課就是期末考,我似乎必須準備好結束目前的準備工作。 在夢中,我再次花了大部分的時間詳細檢視與紀錄自己某一段生命經驗以及衝突信念的整合。 夜裡,我清楚感受到一道門檻出現在我面前,我卻遲遲無法跨越,想要一次又一次的複習、整理這段時間所學習到的東西。我隱約感覺到,要真正跨過這道門檻,必須再次回顧與紀錄自己前一階段的學習。這是我的慣性,也是一種學習上的認真。 上一次生命課題的學習,是從 1 月底上了三天榮星老師的身體療癒課程 ,到之後幾天裡與治療師的對話,最後結束在重新肯定自己在心理學與賽斯觀點的統合上。 接下來的過年,屬於另一階段的課程,與許多親戚家人相處、重新見面和認識,完成了某些內在的和解,以充滿愛與感恩的方式與親戚對話、為家人付出。陪伴、照顧、與許久不見的家人重新連結,這部分我感覺相當溫馨與感恩,有些懊惱沒有早點重新連絡,不過,也因為這份惋惜,讓我再次照顧了自己渴望獲得家人的理解與支持的需求。 學習階段的回顧,目的是歡慶學習的成果、享受信念整合後的平靜、沉浸在充實與喜悅的滿足中。然而,「應該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有哪裡不足,一刻都不能鬆懈」的信念,依舊相當堅固,所以即便看見了那道門檻,知道自己輕輕舉起腳就能跨過去,開啟新的生命章節,但腳還是懸在半空中踏不下去。 於是,這幾天的夢提醒我,生命本來就是在每一個當下重新理解以及重塑過去的經驗,每一次的回頭看顧,都形成一次新的經驗,為自己設下許多階段、層級、考核標準,只是因為想要更加徹底的體驗眼前的困難,從中對自己信念的運作擁有更深刻的同理。 我彷彿可以看到我為自己畫了一個圈圈,圈圈裡面是一些問題:「怎樣的行動才稱得上夠努力?」、「價值完成的意義是什麼?」、「工作如何帶來價值完成?」、「一個賽斯取向的心理師究竟該如何呈現自己的專業?」好像如果我悟不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就不該輕易行動,否則就是個不負責任的人。 拉開一段距離,就在我看見我把自己與這些問題圈在一起之後,我發現這些問題永遠也不會有標準答案,這打破了我拼命想要趕上某些「完美」標準的努力。我會問自己這些問題,一定包含了一個「認為自己已經夠努力」的自己、一個「站在價值完成中體會其意義」的自己、一個「將心理諮商與賽斯心法結合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