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外婆的電話,看見心理學沒說到的事:為何越努力付出,越覺得無力?


一早接到外婆的電話,抱怨我買給她的堅果不是她喜歡吃的那種,我立刻感覺自己的用心受到否定,試圖解釋這次買的是國產的綜合堅果,而非她常吃的進口果乾。
放下電話後,我察覺到自己受到否定便想辯解的慣性反應,知道是自己不夠自我肯定才將情緒發洩在外婆身上;外婆只是在表達自己的好惡,我卻認為她在責備我沒努力符合她的需求。

心理學教人們要覺察情緒、劃清界線,把屬於自己的感受認回來,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才能聽懂對方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然而,心理學沒說到的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感覺到自己的付出受到否定?為什麼劃清了界線,有時卻顯得冷漠?為什麼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之後,卻覺得委屈?

是不是還有另外一些對於「付出」、「孝順」的價值觀,導引我們的行為與感受?
與付出有關的價值觀諸如「付出不應求回報」、「不邀功才是美德」、「努力永不嫌多」;與孝順有關的想法則如「孝順是天經地義」、「滿足長輩的期待是理所當然」。



當我們把自己的付出看得如此微不足道,又認為孝順實屬應當,那我們還有辦法聽到父母長輩們的稱讚嗎?即便他們肯定的說「你做得很好」,你反而會懷疑自己是否真有他們說的那麼好,回頭檢視哪裡做得不夠好、哪裡還可以繼續努力。帶著那些價值觀,我們努力、我們付出,究竟是讓自己感覺更有力量、感覺自己能夠帶給身邊的人們快樂;還是讓自己感到無力、感到身邊的人都看不到自己的付出?

所以,心理學只告訴我們得在關係中照顧好自己的感受、不讓自我否定的想法影響情緒、進而破壞關係。其實,我們可以拿回更多的力量,看見自己對於某些價值觀有多麼執著、不願放手才是重點。我們既然知道那些是價值觀、是我們選擇相信的一些觀念,那麼我們就有選擇能讓自己感覺有力量的價值觀的自由。

想法瞬息萬變,就在我們發現到自己的行為與感受,是多麼受到這些價值觀的影響時,我們就改變了。於是,當我們願意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裡面─就算是短短幾分鐘的交談─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想法,我們便能逐漸發現是自己信以為真的那些想法帶來了自我否定的感受,從而製造出眼前的衝突。

事情會怎麼發生?我們會如何感受?都由自己來決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屍降》生與死不過是形式的轉換

每個細胞都相信明天會更好